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头部科技公司大佬,在今年WAIC现场略显失望:“去年各种天马行空,今年嘛,一片求稳,创意都喂了狗。”
7月26日,魔都妖风四起,世博展览馆外人头攒动。即使老天爷不给面子,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也挡不住各路英雄好汉拖着拉杆箱,从全球各地赶来,参加这场号称史上规模最大的WAIC盛会。
他们目光如炬,目标只有一个:参与这场号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WAIC盛会。
雨水虽小,但挡不住大佬们激烈的讨论声:今年AI圈最火的是啥?当然是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这对CP。
然而,风水轮流转,今年人形机器人成功上位,热度力压大模型,成为展会最靓的仔。
最能直观感受到这股热潮的就是被“炒”至上千元的门票。
据可靠消息,今年WAIC门票早早就被抢光了。开展前两天,闲鱼上的黄牛票直接飙到3000元,而官方原价才200元。一票难求,可见大家对AI的期待值有多高。
官方数据也印证了这股热潮:本届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了800多家企业参展,一半以上来自外地和海外,带来了3000多项黑科技产品。
更夸张的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爆发:去年只有18家公司参展,挤在一层展馆。今年直接飙升到80家,霸占了整个二层,连B1层也塞满了。
二层简直成了“机器人秀场”。各家厂商轮番上阵,展示人形机器人行走、抓取、执行任务,那动作流畅度,在这个行业早期阶段,简直可以吹一波“完美”。
但这“完美”背后,却隐藏着一丝尴尬:在现实世界里,机器人还经常“翻车”,但在WAIC的展台上,你几乎看不到出错的机器人。
这份刻意的“完美”,与大佬“求稳”、“想象力缺失”的吐槽,形成了鲜明对比。
“你觉得谁会成为机器人界的黄仁勋?”人群中,有人发出了灵魂拷问,既有对行业的焦虑,也充满了期待。
01 “求稳”的机器人
毫无疑问,二层是整个展馆的C位。而二层的C位,属于宇树科技。
宇树的展台堪比大型演唱会,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可惜笔者挤不进去,只能看到一堆举着手机拍照的观众,都想记录下这难得的机器人“盛宴”。
离宇树不远,智元机器人占据了人形机器人区最大的展台,人气同样爆棚。
每隔半小时,他们的远征A2机器人就会表演打鼓或跳舞,引来一片惊呼。
宇树和智元,无疑是WAIC最闪耀的两颗星。
它们不仅是展馆的流量担当,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一个估值超过百亿,一个估值150亿元,IPO的传闻满天飞。
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宣称的商业化速度。在WAIC开幕前一个月,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在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达“十来亿元”。
与此同时,智元合伙人姚卯青也表示:“智元今年也能实现10亿的营收。实际上,上半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了不少在商业化上的关键性进展。”
10亿营收的目标,在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人形机器人行业,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这两家公司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声势和资源上已经遥遥领先。
放眼整个二层展馆,能像宇树、智元这样自信展示动态能力的机器人寥寥无几。
大多数厂商,仍然困在商超、物流等老套场景里,演示着抓取、移动等不容易“翻车”的动作。
更夸张的是,有些机器人只是躺在沙发上,连电都没插,纯粹是为了凑个热闹。
这些机器人公司,商业化进展大多举步维艰。
据可靠消息,某些厂商的实际出货量可能只有几台,单台售价甚至不到10万元。
这和它们动辄以“亿元”为单位的融资额形成了鲜明反差。也许,选择最保守的演示方式,是为了避免在全球观众和潜在投资人面前“露馅”。
还有内部人士透露,除了固定时间展示,不少机器人还会挑客户来访时“表演才艺”。
主要目的就是向投资人和客户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让他们觉得这些机器人够稳。
今年不少关注人形机器人的投资人表示,“衡量这个赛道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融资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融资消息。
据IT桔子统计,今年前5个月,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融资额也突破了230亿元,超过2024年的总和。甚至有不少亿元级别的大额融资。
不过,一个充满批判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在WAIC之前,就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人形机器人公司之所以拼命融资,是因为它们再不抓紧,未来几年可能就要进入冷却期,到时候就很难再拿到钱了。”
这恰好印证了今天在WAIC看到的景象。
这些“求稳”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真正担心的,是泡沫破裂,他们的故事就讲不下去了,也就拿不到投资了。
02 不再炫技的大模型
相比于二层的炫技和表演,一层的大模型展区明显更加务实。
但不得不承认,从热度上看,今年的人形机器人更像是去年大模型。
今年似乎流行“10亿”这个目标。除了人形机器人领域,大模型领域的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也提出了同样的口号。
就在WAIC开幕前一天,阶跃星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宣布其多模态推理模型Step3即将开源,并放出豪言,“今年目标营收10个亿。”
伴随这个豪言的,还有一个关键信号: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即将入局。
这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为阶跃星辰在WAIC的亮相做足了铺垫。在一层展区,阶跃星辰成功吸引了不少目光,秘诀就是两个字:“接地气”。
他们不仅搬来了两辆车,还请来了一位歌手。
比如阶跃联手灿星文化打造“中国AI好声音”互动区,标志性的红色导师座椅成了打卡点。
同样受到上海重点关注的还有MiniMax稀宇科技。这也是仍然在WAIC亮相的“大模型六小虎”中,少数拥有较大展位的厂商之一。
与阶跃在终端布局不同,MiniMax选择纯卖API的商业模式,并大力投入C端应用。就在WAIC大会几周前,还有关于MiniMax赴港IPO的传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WAIC开幕式上,发表演讲的人已经从大厂换成了大模型公司。在深度学习教父Geofrey Hinton之后,发表演讲的就是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
相比之下,其他还在坚持的大模型厂商则显得低调甚至落寞。
智谱AI和Kimi(月之暗面)虽然也来了,但展位面积明显比去年缩水,给人一种“重在参与”的感觉。
去年参展的百川智能,今年已经不见踪影。大模型领域的洗牌与集中,在展位面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走过这些曾经或现在的明星公司展台,一个清晰的趋势浮现出来:今年大模型厂商已经集体告别了单纯比拼模型参数的“炫技”时代,转而全力“讲好落地的故事”。生存压力之下,务实成了主旋律。
从今年上半年可以观察到大模型领域几个明显的信号:
1)截至WAIC开幕,所有还在做预训练的厂商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推理模型;
2)“幸存者”们正在成为地方政府的宠儿,比如阶跃星辰、MiniMax相继获得了上海国资背景的投资;
3)比起追求大模型技术,讲好落地的故事更重要。
看来,活下去,并且讲出一个资本和客户愿意买单的“故事”,已经成为大模型公司的首要任务。
03 热情之后还剩下什么?
虽然DeepSeek没有参加今年的WAIC,但它的确点燃了中国乃至全世界AI从业者的热情。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2025年WAIC能吸引这么多海外目光的核心原因。
然而,当世博展览馆内人声鼎沸,手机镜头聚焦于每一个看似完美的机器人舞步时,一个冰冷的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这场空前的热情之下,究竟隐藏着多少泡沫?
二层的人形机器人展区赚足了眼球和惊叹,但在不少敏锐的从业者眼中,恰恰是这些精心编排、近乎“零瑕疵”的演示,让这场本该充满未来感的盛宴,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索然无味”。
历史的剧本仿佛正在重演。
仅仅2-3年时间,大模型赛道就从“百模大战”的喧嚣,迅速缩减到寥寥几家独角兽。
那么,现在展馆里这80家(去年只有18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未来又能剩下几家?
人形机器人本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行业,“不确定性”才是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然而,在2025年的WAIC现场,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头部公司高调宣讲着“10亿营收”的宏伟目标,更多公司则在小心翼翼地演示着最不容易出错的应用。
对确定性的过早渴求,对商业数字的急切追求,正在扼杀这个领域最需要的冒险精神和天马行空。
10个亿,可以是美好的愿望,但也可能成为巨大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