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黄仁勋一身唐装亮相北京“链博会”,并首次以中文发表演讲,赞扬中国AI开发者群体正驱动着全球AI的快速创新。此前,英伟达H20芯片解禁的消息也随之而来,这对于国内急需算力的AI厂商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据报道,价值约45亿美元的英伟达此前积压的芯片库存,正紧急准备运往中国市场。
这是黄仁勋此次中国之行的重要活动之一,他的一系列表态和行动,传递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战略上的微妙转变,以及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思熟虑。
H20芯片的“回归”与“不确定性”
在黄仁勋高调展示对中国市场的友好姿态的同时,美国商务部一位官员的言论却为这场“缓和”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明确表示,美国旨在通过提供“非最优”的芯片,在AI领域对中国企业形成技术依赖,暗示中国企业难以获得最顶尖的AI芯片。
这番表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的复杂性。尽管H20芯片的出口限制有所松动,但由此带来的“真空期”以及长期的战略考量,依旧让英伟达面临挑战。黄仁勋本人也承认,虽然大部分积压库存能够被消化,但“回收率可能达不到100%”。
目前,国内AI芯片领域正面临国产算力芯片的快速崛起。例如,华为的昇腾芯片通过其全互联对等架构,在某些性能指标上已能与英伟达的顶尖产品相媲美。寒武纪一季度营收的爆发式增长,也印证了国产芯片市场的活力。这些动向表明,中国AI产业正在加速自主化进程,这无疑给英伟达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正如一些分析指出,一旦国内大模型厂商将算力平台迁移至国产芯片,再回归英伟达生态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这或许也是黄仁勋此次迫切希望强化与中国市场联系,并推动H20芯片回归的重要原因。
押注人形机器人:下一个增长点?
在谈及中国市场未来时,黄仁勋将目光投向了“具身智能”,特别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他认为,劳动力短缺是全球性问题,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将显著促进GDP增长。而中国在AI技术、机电一体化以及制造业基础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理想之地。
英伟达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B30芯片”,虽然在某些参数上可能相比H20有所调整,但其能效比和成本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量身定制”,预示着英伟达在AI硬件适配中国特殊需求上的策略。
更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构建了完整的技术栈,从端侧的Jetson Thor,到仿真训练的Omniverse,再到机器人技能学习的Isaac Lab,乃至基础模型Groot N1,几乎覆盖了人形机器人从硬件到软件的各个环节。这显示出英伟达不仅仅是提供“算力基石”,更希望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全链条赋能者。
与过去两年GTC大会上展示国内厂商产品不同,此次“链博会”上,英伟达更侧重于与“加速进化”、“智平方”等新秀合作,展现出一种更加均衡的扶持姿态,意在与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共同成长,分享市场红利。
CUDA生态的“开放”与“控制”
在媒体沟通会上,黄仁勋就开源CUDA的一问,给出了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回答。他表示,兼容CUDA的平台是受欢迎的,并认为CUDA本身已经足够开放。
然而,回顾过去英伟达在CUDA兼容性问题上的谨慎态度,这种表态的背后,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一方面,面对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市场的潜力,英伟达希望避免因过度限制而失去市场份额,给竞争对手留下空间。另一方面,英伟达深知其在AI领域的独特优势在于CUDA生态系统。即使在硬件销售面临挑战时,通过保持对CUDA生态的控制力,英伟达仍能通过软件授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持续收割商业价值。
在国产芯片厂商积极探索兼容CUDA的路径、甚至直接调用CUDA函数以运行在第三方硬件上的背景下,英伟达此番表态,可以看作是在复杂地缘政治与市场压力下的一个策略性调整,既要维护其核心生态的护城河,也要在中国市场留有余地。
这次黄仁勋的中国之行,不仅是一次商业对话,更是英伟达在全球AI版图重塑过程中,对中国市场战略的一次重要调整和押注。接下来的发展,将取决于英伟达如何平衡技术领先与市场需求,以及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