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在电池容量上狂飙突进,6500mAh、7000mAh 的机型层出不穷。反观苹果和三星,旗舰机型却依旧在 5000mAh 左右徘徊,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真是技术瓶颈,还是另有隐情?
看看如今的手机市场,小米、OPPO、vivo、荣耀等国产厂商的 Pro 机型,电池容量动辄 6000mAh 起步。而iPhone 17 Pro Max 和 Galaxy S25 Ultra 这种顶级旗舰,电池容量也仅仅是在 5000mAh 出头,与国产安卓阵营两年前的水平持平。
过去,人们常说苹果iOS和三星OneUI的系统优化强大,可以弥补电池容量上的劣势。但如今,高通和联发科的旗舰芯片在能效比上已经迎头赶上,国产手机厂商在系统优化和后台管控方面也毫不逊色。各大评测机构的续航排行榜显示,国产大电池手机占据了绝对优势,苹果三星早已跌出第一梯队。
难道苹果和三星真的不想采用大电池吗?或许,答案并非如此简单。真正限制它们电池容量的,可能是来自联合国的一项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特殊规定。
根据该规定,单颗电芯容量超过 20 瓦时(Wh)的锂电池,在国际运输中将被定义为 “ 危险品 ”。这意味着更高的运输成本、更复杂的申报流程,以及更严格的存放要求。对于年出货量动辄上亿的苹果和三星来说,这无疑会增加巨大的物流成本。
20Wh 相当于大约 5400mAh 的手机电池容量。因此,苹果和三星选择将单颗电芯的能量控制在 20Wh 以内,以便在国际运输中将其归为非危险品类别,从而降低成本并简化流程。
事实上,不仅是苹果和三星,许多国产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例如,vivo、小米、荣耀、华为等品牌,其海外版本的电池容量往往低于国内版本,目的也是为了符合国际运输规定。
当然,除了联合国的规定外,欧盟也在电池可拆卸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苹果、三星等全球厂商在电池结构上的创新。
那么,未来的手机电池会走向何方?或许,我们会看到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苹果三星可能会通过可拆卸电池或模块化设计来弥补续航短板,而国产手机厂商则会继续在电池材料和工艺上发力,追求更大的电池容量。
这也意味着,在商业考量和用户体验之间,厂商们不得不做出权衡和取舍。未来,究竟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