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手机厂商恨不得把所有技术一股脑塞进手机里,散热更强、电池更大、影像更好… 结果就是,手机越来越像板砖。怀念当年轻薄手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今年,有厂商嗅到了这股“反向需求”,三星、苹果纷纷祭出超轻薄手机新品。但市场反响,emmm…只能说差强人意。
问题来了:超轻薄手机,真的是条走不通的路吗?
巨头试水,水花不大?
今年5月,三星率先推出S25 Edge,起售价7999元,钛金属边框,5.8mm厚度,163g重量,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for Galaxy),还上了新型均热板,力求性能不打折。
代价当然有,主要在影像和电池上。后置双摄,2亿像素主摄通过裁切实现2倍光学品质变焦,外加一颗1200万像素超广角。拍照效果,跟顶级旗舰比还是差点意思。
电池缩水到3900mAh,比同尺寸的S25+少了1000mAh。续航尿崩,重度用户一天两充。高负载发热也更明显,毕竟空间就这么点。
数据说话:截至8月,S25、S25 Plus、S25 Ultra全球销量分别为828万、505万、1218万台。S25 Edge呢?131万台。虽然晚发售几个月,但这销量…有点尴尬。超轻薄,并没有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现在S25 Edge大幅降价,12GB+256GB版本国补后4999元,某东自营店销量排第五,貌似有点起色。
9月份,苹果也来了,iPhone Air登场(国行10月开售),同样7999元起。5.6mm厚度,号称“史上最薄iPhone”,165g重,五级钛金属边框,搭载“残血版”A19 Pro。
跟三星S25 Edge一样,iPhone Air为了轻薄也做了牺牲。后置单摄,4800万像素,比三星还狠。电池容量3149mAh,比iPhone 17少了不到600mAh。好在有低功耗芯片加持,续航没崩盘。当然,iPhone 17的续航也就那样。
苹果还“贴心”准备了MagSafe电池(3149mAh),能提供最高65%额外电量。手机是轻了,但没完全轻。
iPhone Air首销时,看起来挺火爆,一机难求。结果呢?惨淡。
有数码博主爆料,开售第一周激活量仅5万至5.5万台,不足iPhone 17系列单款机型单周销量的1/10(iPhone 17 Pro Max超80万台)。eSim卡办理麻烦是原因之一,但核心还是为了轻薄牺牲太多,导致产品力不足。
甚至有消息称,由于销量不佳,苹果正在缩减iPhone Air的生产规模。
方向错了?妥协的艺术
所以,超轻薄手机真是“方向错了”?个人觉得,不见得。用户对轻薄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没那么大众。
就像小屏手机、游戏手机,都是细分品类,侧重点明确,满足特定用户。面向那些追求便携性、设计感胜过影像和游戏的消费者。
超轻薄手机对用户要求更高,为一部分人做到极致。
在手机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超轻薄也是一种创新尝试,在厚重机身里开辟一条差异化路径。方向没问题,但怎么走,还得探索。
超轻薄手机的市场潜力本来就有限,三星和苹果还把它摆在旗舰的位置,卖旗舰的价格,等于把目标用户限定在“既追求轻薄,又愿意花大价钱”的人群里,受众面更窄。这就是它们没能赢得市场的原因之一。
当消费者用全能旗舰的标准来审视超薄手机时,那些妥协之处就被放大了。当主力机不够用,当备用机又太贵,定位就很尴尬。
简而言之,它有着独特的卖点,但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所以,超轻薄手机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轻薄是吸引用户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轻薄而轻薄,导致功能缺失严重。毕竟,超轻薄不仅仅是“薄”,更是功能体验的平衡。
这种“减法设计”,需要深度洞察用户需求。如果一款超薄手机能精准定位,定价合理(不一定廉价,但要匹配其价值),就能在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要在细分市场成功,产品定义要与用户期待高度一致。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超轻薄手机该在哪些地方妥协,妥协的尺度如何把握,而不是只成为参数上的“显眼包”。
虽然目前市场表现不算乐观,甚至有厂商准备叫停Air系列,但我认为,超轻薄仍会是未来趋势,会有厂商跟进。
比如联想moto X70 Air,比iPhone Air更轻薄,同时保留了4800mAh电池和5000万像素双摄,定位中端主流,售价2K+,尝鲜或当备用机成本不高。
华为Mate 70 Air没走极致轻薄路线,定位超大屏轻薄影音手机。7英寸大屏+6.6mm厚度+208g,对称双扬声器,5000万像素主摄+800万像素超广角+1200万像素3倍长焦,麒麟9020B/9020A芯片,6500mAh电池,4199元起售价,在Mate系列里算便宜的。
这两款手机在同等定位里,几乎没有对手。我个人很期待它们的市场表现和用户反馈。
最后说说
总而言之,超轻薄手机本身并没有“方向错了”。它抓住了市场对便携性和设计感的细分需求。在手机行业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这是一次有价值的差异化探索。现在的市场不缺顶级旗舰和“水桶机”,这种独具特色的产品,确实有可能帮助厂商取得一定的市场。
三星S25 Edge和苹果iPhone Air的初期失利,问题在于产品定义与市场定位的错配。厂商把“超轻薄”抬到了顶级旗舰的价格,却没有很好地平衡“轻薄”与“全能”之间的关系。
为了极致的薄,它们在电池、影像、散热等核心体验上做出了过多妥协,导致产品力不足。当消费者用近万元旗舰的标准衡量时,这些妥协就被放大了,使得手机变得尴尬。
单纯的“减法”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需要在“加法”与“减法”之间找到平衡点。
超轻薄有潜力,但厂商需要更多地站在消费者角度重新思考,轻薄是吸引人的手段,而不是让用户承担代价的目的。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盲目跟风没意义。直接挑战“超轻薄旗舰”不是好选择。除了轻薄,还需要加入足够多的“附加值”,才能撑起它的定价,否则很容易陷入只有轻薄的尴尬境地。
像联想一样在中端市场试水,或者像华为一样将轻薄作为特点而非核心卖点,都是值得学习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