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为 Mate XTs 发布会上披露其搭载麒麟 9020 芯片,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时隔多年,华为再次公开手机芯片型号,也引出一个行业现象:手机厂商的参数页,到底能“省略”多少?
调研发现,目前并无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手机厂商在官网罗列所有参数。这意味着,厂商在参数页上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哪些参数是“标配”?通常来说,外观尺寸、显示参数等基础信息,以及网络频段、运营商支持、蓝牙协议、卫星定位等通讯相关参数,厂商通常不会隐瞒。包括摄像头像素、光圈等信息,多数也会如实标注。
然而,厂商也善于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做文章。例如,USB 接口性能,部分机型仍停留在 USB2.0 协议,参数页却只以“Type-C”简单带过;指纹识别技术,不同机型采用的方案可能不同,但参数页可能只标注“支持指纹识别”;影像方面,4K 60 帧拍摄是否支持变焦、防抖,甚至具体的传感器型号,都可能被厂商选择性忽略。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厂商甚至对核心参数“选择性失明”。某国际大厂,在官网上未明确标示芯片型号,仅标注主频和核数。而另一厂商,则对电池容量、内存大小等关键信息讳莫如深。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是入门级手机,厂商越倾向于罗列更多软件功能,试图以此丰富参数页面的观感。支持视频录像、自带滤镜、美颜算法等等,统统往上堆砌。
那么,消费者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尽管缺乏强制性的参数标准,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厂商不得对产品参数和功能进行隐瞒和欺骗。换句话说,即使厂商不在官网公开所有参数,但当消费者通过客服等渠道询问时,厂商有义务如实答复。
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手机时,需要更加细致地对比参数,尤其关注 USB 接口性能、指纹识别方案、录像规格等容易被模糊处理的细节。遇到信息缺失或含糊不清的情况,应主动向客服咨询,捍卫自身知情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