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AI Siri-苹果智能资讯网

iOS 16.1 Beta 液态玻璃电池消耗测试:深色与浅色模式对比

iOS 16.1 Beta 液态玻璃电池消耗测试:深色与浅色模式对比

iOS 26.1 的最新测试版中,系统引入了一项名为“着色”的新选项,旨在降低“液态玻璃”效果的透明度,从而为那些偏好更不透明界面的用户提供了新的视觉选择。这一调整自然引发了一些用户的疑问,尤其是在电池续航方面,新设置是否能带来改进?为了探究其真实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测试。

iOS 26 Battery Glass Feature

测试设置

本次测试共进行了四轮独立的实验,均使用 iPhone 17 Pro Max 设备,并尽力确保各项参数的高度一致性。测试时的具体配置如下:

  1. “液态玻璃”效果设置为“透明”。
  2. “液态玻璃”效果设置为“着色”。
  3. “液态玻璃”效果设置为“着色”,同时开启“降低透明度”和“增强对比度”。
  4. “液态玻璃”效果设置为“着色”,并开启“降低透明度”、“增强对比度”以及“降低动态效果”。

在所有测试中,我们统一使用浅色模式,而非深色模式,并关闭了原彩显示与夜览功能,屏幕亮度固定在 50%。显示屏设定为常亮状态,不自动关闭。测试设备电池健康度为 100%,环境温度控制在 20°C 至 22°C 之间。

通知功能在测试期间保持开启。基于日常使用习惯,通知的分布相对均匀,这有助于模拟真实的用户体验。主屏幕保持默认图标布局。

测试方法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复现性,每轮测试都严格遵循了一致的操作流程,并精确到秒级计时:

  • 刷 TikTok 短视频 30 分钟。
  • 观看在线视频平台视频 30 分钟。
  • 刷 Instagram 动态/观看 Reels 短视频 30 分钟。
  • 在浏览器中浏览网页 30 分钟,进行滚动和页面切换操作。
  • 使用地图应用 30 分钟。我们设定了相同的导航目的地,但并未实际前往,此环节主要是为了确保“液态玻璃”界面长时间处于激活状态。

在上述五个环节的每个环节中,我们均在锁定屏幕上向上滑动四次以访问通知,并向上滑动四次以打开控制中心。每轮测试中,总共访问通知和控制中心各 20 次,随后再滑动关闭。这些操作大致以 3.5 分钟的间隔进行。

在应用切换时,我们采取了统一的操作方式:向上滑动关闭当前应用并返回主屏幕,向下滑动调出搜索功能,键入应用名称,然后点击打开目标应用。

每轮测试总时长均为 2.5 小时,各环节之间预留了几秒钟用于应用切换。所有测试分为两天进行,分别在下午 3:00 左右和下午 5:30 左右执行。

我们习惯将手机充电至 80%,因此在每段 2.5 小时测试周期之间,都会将手机电量充回 80% 再开始下一轮测试。测试过程中唯一可能引入变数的因素是通知的具体内容,以及 TikTok 和 Instagram 上所呈现的内容差异。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在测试初期,我们预期开启“降低透明度”和“降低动态效果”等设置会显著影响电池表现,但实际数据并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并没有发现哪种设置组合能够明显改变手机的电池消耗。

  • 第一轮 – “透明”模式,作为基准测试。开始电量 80%,结束时为 70%。
  • 第二轮 – “着色”模式。开始电量 80%,结束时为 69%。
  • 第三轮 – “着色”模式,并开启“降低透明度”和“增强对比度”。开始电量 80%,结束时为 69%。
  • 第四轮 – “着色”模式,并开启“降低透明度”、“增强对比度”和“降低动态效果”。开始电量 80%,结束时为 70%。

尽管在第二和第三轮测试中,最终电量比基准测试减少了 1%,但这种微小的偏差不足以得出确切结论。由于电池电量显示无法精确到小数百分比,不能排除那两轮 70% 的测试实际上与 69% 极为接近,细微的内容差异可能导致了微小的波动。

详尽测试数据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测试过程,我们列出了每个环节的电量百分比:

  • 第一轮 – TikTok 后电量 79%,视频平台后 77%,Instagram 后 74%,浏览器后 72%,地图应用后 70%。
  • 第二轮 – TikTok 后电量 78%,视频平台后 75%,Instagram 后 72%,浏览器后 70%,地图应用后 69%。
  • 第三轮 – TikTok 后电量 78%,视频平台后 76%,Instagram 后 73%,浏览器后 70%,地图应用后 69%。
  • 第四轮 – TikTok 后电量 79%,Instagram 后 77%,视频平台后 74%,浏览器后 72%,地图应用后 70%。此轮测试中,我们不慎将 Instagram 和视频平台的使用顺序调换,考虑到重新测试会改变测试时间点,因此决定保留该次序。

局限性分析

本次测试旨在模拟日常手机使用场景,但测试时长仅为 2.5 小时。有可能在长达 16 小时的频繁应用切换及“液态玻璃”功能使用下,能够累积产生更明显的电池节约效果。然而,我们推测即便有效果,也可能仅占整体电池消耗的极小比例,对实际续航影响有限。

此外,测试中使用的部分应用并非重度依赖“液态玻璃”界面的应用。例如,TikTok 和 Instagram 对“液态玻璃”效果的运用极少。如果大量使用那些高度依赖“液态玻璃”元素的应用,测试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目前这类型的重度使用应用并不多见。

我们采用的是 iPhone 17 Pro Max 进行测试。我们同样好奇,在较旧的 iPhone 机型上,由于其处理“液态玻璃”效果可能更为费力,电池续航是否会有显著差异。据相关KOL表示,这一猜测确实存在合理性,因为硬件性能的差异往往直接影响软件特效的能耗表现。

如果读者拥有较旧款的 iPhone 设备,并乐意进行类似的测试,我们非常欢迎在未来的文章中分享更多来自用户的测试数据,共同探索这一议题。同时,如果社群中有任何关于如何更有效降低电池消耗的建议,我们也非常乐意进一步进行测试。

结论

基于本次在 iPhone 17 系列机型上的测试结果,我们认为,针对“液态玻璃”功能的相关设置调整,并不能在电池消耗上带来有意义的改变。

因此,选择开启“着色模式”或“降低透明度”等选项,主要应基于个人视觉偏好,而不是出于延长电池续航的考虑。

目前来看,低电量模式、自适应电源模式、深色模式以及适当调低屏幕亮度,仍然是延长手机电池续航最有效的方法。这些传统且行之有效的功能,依旧是用户管理设备电量的首选工具。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