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iri网10月19日消息,2025年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CEO发文怀念:“怀念杨振宁先生”。此外,他还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怀念杨振宁。
张朝阳曾在“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节目谈及杨振宁:“我们做物理、学物理的,因为能跟杨先生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代存在,而感到非常荣幸。”
视频中,张朝阳表示,杨振宁先生对于物理出身的人来说几乎是神,自己小时候就受到榜样的激励,确定了要做物理(的决心)。
随后,张朝阳谈到杨振宁的研究发现,这种对数学之美的追求,以及思维的勇敢性特别令人钦佩。如果要给几个物理学家排行榜的话,他认为杨振宁第一,费曼第二,霍金第三。
公开资料显示,物理学家排名因评价标准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综合权威来源,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常居历史前三,杨振宁作为华人成就最高的物理学家,位列全球前茅。35岁,杨振宁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享誉全球。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回国20多年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功在世界,心怀家国,致敬,
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于1956年10月1日正式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到以这一理论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历时13个月,创下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获奖最快纪录,自此,宇称不守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联系本站进行二次审核删除:fireflyrq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