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中秋长假,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们也没闲着,公布了2025年的诺贝尔奖。
目前,除和平奖外,其他奖项均已揭晓。今年互联网上,对奖项本身的讨论热度似乎不如往年。
更多声音集中在“日本再获诺奖双黄蛋”、“谷歌又赢了”等话题上。
日本在25年里已获得22个诺奖,照这个速度,世纪初提出的“50年内拿30个诺奖”的目标,恐怕要提前完成了。而谷歌,短短两年内已有5名科学家拿下3个诺贝尔奖,历史上超过这个数字的企业,似乎只有贝尔实验室和IBM。
但这些讨论,与诺奖本身关系不大。诺奖更多反映的是过去技术突破的积累,不一定代表当下科技实力。不如关注下今年的诺奖,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获得,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
人体如何精准判断外来入侵者,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1995年,坂口志文发现人体免疫系统有一种“调节性T细胞”,能监督其他免疫细胞,主动清除“内鬼”。
随后,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等人找到了调节性T细胞的总开关:Foxp3基因。
这一发现已经在医学上得到应用。例如,通过提升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活性,治疗免疫缺陷综合征;治疗癌症时,医生会设法控制肿瘤附近的调节性T细胞。
化学奖得主是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他们因发展了金属有机框架(MOF),开创了一种全新分子建筑学而获奖。
MOF就是在分子尺度上“搭房子”。1974年,理查德·罗布森就想利用分子与离子间的吸引力“盖房”。
十多年后,他造出了雏形,但结构脆弱,被认为没有实用价值。
而北川进和奥马尔·亚吉不这么看。1997年,北川进研制出“舌槽式”结构,能在室温下可逆地吸收和释放气体。这个特性让它从纯科研走向了商用。
几乎同时,奥马尔·亚吉研发出MOF-5,不仅耐高温,内部比表面积还非常大。这超越了当时大部分材料吸附气体的能力。
投资者开始涌入,研发各类新型材料。现在,这些材料已逐渐走进日常生活。
亚吉团队已研发出能捕获水蒸气转化为饮用水的新材料,可用于干旱地区,利用清洁能源集水。
还能直接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促进碳中和。
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的研究方向更科幻,他们因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过去的量子力学效应,普遍被认为只在微小尺度下出现。但今年的物理学奖得主们颠覆了这个认知。
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墙壁”,出现在另一侧,这被称为“隧穿”。
1984-1985年,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通过实验证明,宏观系统也能发生隧穿。
他们继续实验观察,发现这个系统符合其他量子世界的特征:条件合适,宏观系统也能拥有量子力学的特性。
虽然目前的量子技术还没到科幻地步,但也带来了无限遐想。
约翰·马蒂尼斯将具有量子化能级的超导电路用作信息单元,也就是量子比特,从而衍生出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机。
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量子传感、量子计算等应用。
相比去年几个奖项都和AI沾边,今年全面回归基础科学,2025年的诺贝尔奖似乎更纯粹。
少一些“谁输谁赢”的争论,多一些对科学本身的敬畏。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持,无疑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推动着社会进步。这才是诺贝尔奖真正想要传递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