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iPhone 17 系列正式上市,标准版意外成为热门选择,预约量在单个电商平台突破 200 万,相较去年 iPhone 16 的表现,这是一个显著的飞跃。
iPhone 17 Pro 则凭借VC散热、更大电池以及全新外观,同样吸引了大量关注。整体而言,iPhone 17 系列有望扭转 iPhone 销量颓势。
iPhone 17 系列起售价与上代持平,但配置大幅升级。存储容量直接翻倍至256GB,并加入了高刷新率屏幕、全新前后相机和最新的A19芯片。Pro系列专属的高刷屏和双频GPS下放至标准版,苹果似乎在策略上有所转变。
这一策略背后,是中国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国产手机品牌近年来不断发力,对苹果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苹果不得不积极应对。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苹果仍保持领先地位,但在中国市场,其份额已跌至第三,面临来自 vivo、华为和小米等品牌的激烈竞争。2025年第一季度,苹果甚至跌至第五名。
过去一年,国内厂商纷纷效仿甚至“强兼”苹果, 积极推动与苹果生态的互联互通,以此吸引更多用户。例如,通过vivo办公套件或vivo互传,实现与Mac、iPad和iPhone的无缝连接。
为应对竞争,iPhone 17 系列不得不“踩爆牙膏管”,通过堆料来提升竞争力。iPhone 17 Pro 在散热设计上借鉴了国产旗舰的设计思路,实际表现也相当出色。
苹果此次策略的转变,可能意味着其将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工业设计的平衡,以提升用户体验。可以认为,是中国市场的竞争,促使了iPhone的进化。
随着小米 17 系列、OPPO Find X9 系列和 vivo X300 系列等新机的推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年底和明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