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亚洲》报道,苹果公司正与台湾供应商进行深度商谈,旨在当地建立一条用于其神秘可折叠 iPhone 的试产线。
消息人士透露,苹果此举意在建立一条小型试验生产线,其主要目标是“验证设备、并对即将于明年推出的可折叠 iPhone 的工艺参数和制造步骤进行精细调整”。这表明苹果在进入新的产品形态时,保持了一贯的严谨和稳健。
在寻求制造独立性的道路上,摆脱对单一区域过度依赖的趋势日益明显。苹果的长期规划似乎包含将这条试验线在印度复制,目的在于为这款新的旗舰智能手机进行大规模生产,并确保其上市过程的顺畅。然而,这一初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报告中提到:
两位知情人士表示,苹果的供应商已在台湾北部城市物色了一块土地,用于建设传闻中的试验线。但他们也指出,该计划尚未最终确定,仍可能发生变化。同时,他们提及台湾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局限性,即使是对于需要约一千名操作员的试验线而言,这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苹果已向多家供应商透露,预计可折叠机型的推出将全面刺激 iPhone 的整体需求,包括非折叠款。据《日经亚洲》的消息源,苹果的目标是在2026年生产约9500万部 iPhone,这相较于2025年的总出货量将增长10%。公司坚信,推出备受期待的可折叠型号将有助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目前,多方消息来源均已证实,苹果计划在2026年推出其首款可折叠 iPhone,作为 iPhone 18 系列的一部分。例如,业内分析师郭明錤曾表示,苹果计划在明年发布可折叠 iPhone,随后在2028年推出可折叠 iPad。这表明苹果在可折叠设备领域的布局是分阶段且有策略的。
郭明錤曾描绘了一款书本式可折叠 iPhone 的具体规格设想:其内部主屏幕尺寸约为7.8英寸,而外部副屏则为5.5英寸,预计售价介于2000至2500美元之间。为了在折叠设计中节省内部空间,苹果预计将放弃 Face ID 面容识别,转而采用集成在侧边电源键上的 Touch ID 指纹识别技术。这种设计并非毫无先例,苹果已在 iPad Air 和 iPad mini 上应用了侧边按键集成 Touch ID,显示出其在技术整合方面的成熟度。
在影像系统方面,据郭明錤预测,这款可折叠 iPhone 将配备双镜头后置摄像头,并为折叠和展开两种形态分别设置前置摄像头。这意味着无论用户以何种形态使用设备,都能获得完整的拍照或视频通话体验,体现了产品设计上的周全考量。
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也曾表示,他预计该设备将在明年秋季推出。这与多方消息相互印证,进一步增加了可折叠 iPhone 发布时间预测的准确性。综合来看,苹果在可折叠领域的探索正逐步走向成熟,其产品策略、技术选择和市场预期都显示出这家科技巨头对未来移动设备形态的深刻思考。
从技术实现的层面来看,可折叠设备的量产不仅仅是屏幕弯曲这么简单。铰链的设计、屏幕材料的选择、内部散热以及电池续航等都是巨大的挑战。苹果在这些领域一向以严苛著称,选择在台湾建立试点产线,正体现了其在质量把控和供应链协作上的独到之处。台湾地区在精密制造和半导体产业方面拥有深厚积累,这无疑为苹果在可折叠设备领域的技术攻坚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与印度复制产线的长期规划,也显示出苹果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上的策略布局,旨在降低风险并提高产能弹性。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目标:以最完美的状态将这款革命性产品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