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26发布已有两天,然而苹果全新推出的“液态玻璃”(Liquid Glass)设计引发的争议远超预期。
任何重大的设计变革都可能引发争议,因为用户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视觉风格。但此次iOS 26的“液态玻璃”设计,无论是开发者社区、社交媒体,还是其他科技论坛,似乎都充斥着更多批评而非赞扬的声音。
主要争议点
“液态玻璃”设计面临着一系列广泛的批评,从对可读性的影响到动画带来的潜在卡顿。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批评意见:
- 可读性下降: 半透明的界面元素和复杂的背景模糊效果,被部分用户反映导致文字和图标难以辨认,尤其是在复杂背景下。这种设计语言虽然视觉上更具层次感,但在信息传达效率上却可能打了折扣。
- 性能顾虑: 为了实现“液态玻璃”的动态反馈和流畅动画,系统可能需要调用更多的图形处理资源。一些用户担忧这会增加设备的功耗,并可能在较旧的设备上引发卡顿,影响用户体验的流畅性。
- 审美疲劳与一致性: 一部分用户认为,这种“多汁”且高度拟物化的设计与苹果近年来推崇的“扁平化”和“纯粹主义”设计理念背道而驰,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长期以来,苹果的设计风格以简洁、直观著称,而“液态玻璃”的引入似乎打破了这种平衡。
- 用户定制化受限: 新的设计在视觉上强调了界面的动态和互动,但在用户自定义选项上却显得不足。如果用户无法根据个人喜好调整透明度、动画效果等,那么这种“一刀切”的设计可能会让部分用户感到不适。
也有支持者
尽管批评声浪不小,但“液态玻璃”设计并非没有支持者。在各种讨论区中,一些用户对新设计持积极态度。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你会习惯的”。
的确,适应新的界面风格需要时间,随着用户逐渐熟悉新的动画效果、按钮行为及其他界面元素,“液态玻璃”带来的初期不适感会逐渐消退。这就像我们搬进新家,初期可能对布局不习惯,但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会变得自然。
并非所有人都讨厌“液态玻璃”,也有不少用户对其表示赞赏。他们认为,新设计为iOS带来了急需的新鲜感和现代气息。一些正面的评论包括:
- “视觉上更加生动和具有深度,让手机界面不再沉闷。”
- “动画效果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解锁和应用切换时的流动感。”
- “提升了整体的高级感和科技感,感觉更像是在使用一块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 “在某些场景下,这种半透明效果能更好地融入壁纸,让界面显得更加统一。”
媒体看法
科技媒体对“液态玻璃”设计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许多资深科技评论员和设计分析师从专业角度审视了这一变化。一些评论指出,苹果在推动设计创新的同时,也确实面临着在美学与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的挑战。他们认为,“液态玻璃”的设计理念固然大胆,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过度视觉干扰,确保用户体验的核心,是苹果需要持续迭代和优化的方向。另外,也有媒体提及,苹果此举可能是在为未来配备更高刷新率屏幕和更强图形处理能力的设备做铺垫,从而更好地发挥这种视觉效果的潜力。
回望iOS 7
每次苹果对iOS进行大规模设计语言调整,总会引发轩然大波,iOS 7便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iOS 7是苹果首次对iOS进行颠覆性设计改革,彻底摒弃了拟物化风格,转向了“扁平化”设计。这一变化当时让许多用户措手不及,引发了大量争议。当年iOS 7发布时,许多评论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液态玻璃”的讨论如出一辙。
尽管iOS 7当时饱受诟病,苹果却坚持了下来。后续虽然进行了持续的优化和调整,修复了诸多bug并完善了整体设计,但其核心设计理念并未改变。iOS 8、iOS 9和iOS 10的更新也只是在iOS 7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和完善,而非推翻重来。最终,用户逐渐接受并习惯了这种扁平化的设计风格。
“液态玻璃”设计很可能也将遵循相同的轨迹。苹果会不断推出更新和优化方案,但这一设计理念可能会影响未来十年iOS软件发布的方向。在针对“液态玻璃”的讨论中,许多用户都提到了iOS 7的类似经历,提醒我们这样的设计争议并非首次出现。
调节“液态玻璃”效果
如果您对“液态玻璃”设计感到难以适应,虽然没有直接的关闭选项,但您可以通过调整一些辅助功能设置来缓解其视觉效果。您可以开启“降低透明度”选项。
同时,您还可以增加显示对比度。结合这两个设置,将有效减少“液态玻璃”引入的大部分半透明效果,从而让界面显得更加传统和易读。
期待您的观点
您对“液态玻璃”设计有何看法?是赞不绝口还是颇有微词?我们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一同探讨这项前沿设计带给我们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