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最新发布的 iPhone Air,以其最薄处仅 5.6 毫米的超薄设计,一举超越 iPhone 6,成为史上最纤薄的 iPhone。
回顾历史,6.9 毫米厚的 iPhone 6 曾因其纤薄的机身而“饱受弯曲之苦”。尽管多数极端案例都出现在一些通过过度施压进行的测试中,但“弯曲门”事件无疑给当时的苹果蒙上了一层阴影。
如今,iPhone Air 再次刷新了厚度纪录,这自然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iPhone Air 会不会重蹈覆辙,再次面临弯曲的困扰?
在一项苹果提供给 Tom’s Guide 的视频中,iPhone Air 经受了模拟“130 磅压力”的机械测试,压力集中于设备中段。据该媒体报道,视频显示设备“回弹效果显著,未留下任何永久性弯曲痕迹”。这表明,在大多数实际使用场景中,iPhone Air 应该能够有效避免弯曲问题。
不过,在独立的第三方测试结果公布之前,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一份审慎。
从现有信息来看,iPhone Air 似乎不太可能像 iPhone 6 那样容易弯曲,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采用了钛金属边框,而非 iPhone 6 的铝合金。苹果官方表示,iPhone Air“超出了其严格的抗弯强度要求”,并将其誉为史上最耐用的 iPhone。钛金属的加入意味着更高的强度和刚性,这对于超薄设备来说至关重要。
这份报告还提及了苹果进行的其他几项耐久性测试。例如,iPhone 17 系列机型配备的第二代超瓷晶面板(Ceramic Shield 2),官方宣称其抗刮擦能力比上一代提升了三倍。另一段视频则展示了 iPhone 17 Pro 的模拟跌落测试。不出所料,由于这些视频均由苹果官方出品,结果都非常乐观。当然,这些官方测试仅仅是产品耐用性评估的第一步。在实际上市后,真实的跌落、刮擦乃至极限压力测试将在日常使用中由用户以及独立的评测机构来完成,届时,我们才能看到 iPhone Air 和 iPhone 17 系列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
从技术角度看,超薄设计对结构强度始终是个挑战。苹果此次选择钛金属,无疑是为了在极致轻薄和必要强度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相较于铝合金,钛金属的密度虽然更高,但在相同强度下可以做得更薄,从而减轻整体重量。更重要的是,钛金属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远超铝合金,这使得 iPhone Air 在受到外部压力时,更难以发生塑性变形。这种材料科学的进步,无疑是苹果试图解决“弯曲门”问题的核心策略。然而,这种策略是否能完全消除用户的疑虑,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此外,苹果在设计和工程师方面的积累也不容忽视。从 iPhone 6 的经验中,苹果必然吸取了教训,并在后续产品的结构设计中进行了优化。例如,内部支撑结构的加强、应力集中点的分散处理,以及对不同材料连接工艺的改进,都可能为 iPhone Air 的高强度表现贡献力量。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产品长期耐用性的关键。
综合来看,iPhone Air 的超薄设计和钛金属框架的结合,代表了苹果在工业设计和材料科学方面的又一次尝试。虽然官方测试结果令人鼓舞,但作为消费者,我们更期待看到这款新机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经受住各种严苛考验,真正证明其“史上最耐用 iPhone”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