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华早报》报道,苹果公司旗下的全新机型 iPhone Air 在中国市场的发布计划遭遇延迟。此次延迟主要源于该设备对 eSIM 技术的需求,苹果正与中国大陆的监管机构积极沟通,以解决相关法规问题。

iphone air thinness
据了解,苹果已于周五上午对其中国官方网站进行了更新,原定于9月12日进行的预购和9月19日正式发售的 iPhone Air 信息已被“发布信息待后续更新”的字样取代。尽管如此,iPhone 17、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系列产品的预购仍按原计划于当地时间晚上8点启动。

iPhone Air 的厚度仅为5.6毫米,这一极致轻薄的设计使其取消了实体SIM卡槽,仅支持 eSIM 功能。然而,这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因为中国运营商此前并未普遍支持iPhone设备的eSIM服务,即便eSIM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广泛应用。

此次延迟似乎打乱了苹果此前的部署。此前,苹果曾与中国联通独家合作,为iPhone Air提供eSIM支持,用户需前往实体门店进行身份验证并激活。现在,苹果表示中国三大国有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将“提供eSIM支持”,具体时间将“视监管审批情况而定”。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在其官方社交媒体平台表示,已“开通手机eSIM服务”,但关于具体上线日期“将另行公布”。运营商支持范围的扩大表明,苹果正在努力拓宽该设备在中国市场的潜在覆盖面,以期在监管障碍清除后顺利推向市场。

在美国市场,iPhone 17系列和iPhone Air的预购预计将于周五太平洋时间上午5点启动。

深度分析:eSIM在华落地挑战与机遇

eSIM(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是将传统SIM卡功能直接集成到设备主板上的技术。相较于传统SIM卡,eSIM具有诸多优势:用户无需插拔实体卡,即可随时切换运营商和套餐;设备设计可以更加紧凑轻薄,为内部腾出更多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物联设备的大规模部署和管理。对于追求极致轻薄和未来感的iPhone Air而言,采用eSIM无疑是设计上的必然选择。

然而,eSIM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一直面临独特的挑战。这其中牵涉到多方面的考量,首当其冲的是监管层面。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长期以来在用户身份管理、实名认证以及数据安全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传统的实体SIM卡配合线下营业厅的实名制办理流程,形成了一套成熟且严格的监管体系。eSIM的远程激活和配置特性,如何在现有法规框架下,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是监管机构需要审慎评估的关键。

其次是运营商的利益博弈与技术准备。eSIM的普及意味着用户切换运营商的门槛大大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因此,运营商在推动eSIM服务时,需要平衡市场竞争与自身利益。同时,eSIM的后台系统、业务流程以及客服支持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升级,这对于体量庞大的中国三大运营商而言,并非一蹴而就。尽管三大运营商在物联网等特定领域已部分应用eSIM,但在面向消费级手机市场全面开放,尤其是允许海外品牌远程激活eSIM,其复杂性远超常规。

从客观角度看,苹果此次在华推迟iPhone Air发布,并积极与三大运营商沟通,表明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以及解决合规问题的决心。之前仅与中国联通合作的模式,可能不足以满足监管层对全面开放性和公平性的要求。现在苹果寻求与三大运营商共同推进eSIM服务,预示着国内eSIM政策可能迎来转机。这不仅将为iPhone Air的上市铺平道路,也可能为其他支持eSIM的智能设备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新的契机。

尽管面临挑战,eSIM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仍值得期待。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消费者对便捷性、个性化需求的提升,eSIM的优势将日益凸显。一旦监管和运营商层面的合规问题得以解决,eSIM有望在中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推动整个电信行业乃至智能硬件生态的进一步升级。对于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将享受到更便捷、更灵活的通信服务体验。iPhone Air的此次“延期风波”,也折射出全球科技巨头在特定市场推行创新技术时,所面临的复杂市场环境与合规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