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开关,究竟有多重要?或许你从未深入思考过iOS系统中那些随处可见的设置滑块。然而,如果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开关,能够揭示一个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其创造者的优先级,那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从苹果“流体玻璃”(Liquid Glass)设计中可以学到的一课,但遗憾的是,这并非一个令人鼓舞的启示。
需要澄清的是,“流体玻璃”设计本身不乏亮点。在 macOS Tahoe中,它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而在 iOS 26 的诸多界面中,它也确实比 iOS 18 及之前版本的设计有了显著提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设计常常让我感到一丝不适,甚至让我觉得这是苹果的一种自负表现——仿佛在试图炫耀设计师的精巧技艺,而非真正带来持续且有价值的功能改进。
正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开关,在 iOS 26 中,将“流体玻璃”设计的症结暴露无遗——它偏离了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所倡导的核心设计理念。
史蒂夫·乔布斯效应
我知道,“史蒂夫·乔布斯会怎么想?”这个梗在科技圈里近乎是一种禁忌。但这位苹果联合创始人兼设计大师,确实留下了一些关于“何为真正优秀设计”的至理名言。而我认为,“流体玻璃”设计正在打破其中的许多原则。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详细探讨 iOS 26 中这些开关的问题。以设置应用为例,进入“相机”部分,你会看到一系列这样的开关。尝试用手指滑动其中一个并按住不放,你会发现按钮会变成一个更大的、玻璃般的球体,随着移动折射光线。初次体验时,这看起来相当吸引人,甚至有些令人着迷。
然而,当你只是简单地轻触它时,这个开关在屏幕上移动时会显得有些跳跃,玻璃质感和缩放效果变得更加突出。按钮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令人分心,移动起来也显得有些迟缓。这种动画效果难以忽视,这或许正是其设计意图。
苹果的设计理念,一向是力求减少冗余和干扰,从而让产品本身的功能脱颖而出。那么,一个开关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激活或禁用某个功能。它实现了启用和关闭。换句话说,它的作用是作为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因此,它理应是简洁、最小化且绝不分散注意力的——能够快速完成任务,让你回归到之前的操作中。
而“流体玻璃”设计中开关的跳跃式表现,显然过于抢眼,明显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这无疑违背了苹果自身的设计哲学。这种矛盾让我感到不安:似乎“流体玻璃”背后的主要灵感是形式大于功能,它更注重视觉上的“酷炫”,而非提供真正实用的价值。
争夺你的注意力
我不想被误解为一个墨守成规、毫无乐趣的抱怨者。产品理应具有吸引力、大胆且有趣,正如“流体玻璃”所呈现的那样。但仅仅是“好看”不应成为首要驱动力。如果真是如此,它可能会忽视设计带来的功能性益处,最终导致一个外观优雅却不愉悦的使用体验。正如史蒂夫·乔布斯的那句名言:“设计关乎产品如何运作。”
回顾 WWDC 上苹果对“流体玻璃”的宣传。苹果人机界面副总裁艾伦·戴(Alan Dye)曾总结道:“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种美观的新设计,为每位用户带来愉悦和惊喜。”他反复强调“流体玻璃”的“高光反射”、“美感、工艺和愉悦”,以及“活力”,旨在“创造一种我们认为会真正令人愉悦的、更有生命力的体验”。

“流体玻璃”开关视觉效果很酷,但速度更慢,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然而,戴很少提及这种新外观将为日常使用带来哪些具体改进。他强调的许多功能,例如轻触时出现的提示,即便没有“流体玻璃”的视觉效果也能实现,并非其设计的固有优势。戴将创造“愉悦”体验置于熟悉和易用性之前,这足以说明问题。
戴还解释说,“流体玻璃”旨在“更专注于你的内容”。然而,凭借其闪烁、折射的特性和跳跃般的水波动画,“流体玻璃”反而常常将注意力从你的内容上转移开,聚焦到其自身。它是一个吸引眼球的设计,而非一个服务于内容的辅助型设计。
例如,上下文菜单被拉伸时是否必须具备弹性?或者文本放大镜移动时是否需要晃动?这些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确实令人惊艳。然而,它们同样也在分散你的注意力,而非让这些辅助元素退居幕后,从而“更专注于你的内容”。它们希望你关注它们,而不是你的工作。
值得担忧之处
这可能听起来像是小题大做,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它似乎揭示了苹果在界面设计方面的一些深层思考。
这并非关乎“流体玻璃”是否美观。它的许多部分无疑是精致的,从滚动导航按钮时出现的滑块,到相机应用中磨砂玻璃般的模式选择器,都证明了这一点。

“流体玻璃”美观,但有时会影响可用性。
真正的问题在于苹果在此处的优先级。究竟是要打造卓越的产品,提升用户体验?还是仅仅为了吸引眼球?毫无疑问,iOS 26 中仍然有许多前者带来的优秀体验,但我担忧,后者的比重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程度。
仅仅追求“看起来漂亮”不应是设计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设计之所以伟大,在于其运作方式,而不仅仅是其外观。史蒂夫·乔布斯在谈论那些模仿 iMac G3 的产品时,曾对此有精辟的总结:他说那些竞争对手未能理解设计的精髓,他们认为设计就是时尚,是表面现象。他曾说:“他们觉得,我们只要在这堆破烂电脑上涂点颜色,就能做出同样的东西了。他们完全误解了设计的核心。”
再看看乔纳森·伊夫(Jony Ive)的观点,他曾厌恶那些“为了好看而设计得曲线玲珑,那些强行设计、只为吸引眼球的东西。我认为那是傲慢,并非为了用户利益。”
出于时尚考量做出设计决策是一回事,但当这些决策损害用户体验时——正如“流体玻璃”有时表现出的那样——这就让人难以忍受了。这种现象出现在 iOS 26 中,无疑是值得关注的。
仍有调整空间
当然,创作美观的界面元素 undeniably 是一种有价值的追求。毕竟,伟大的艺术能激发难以言喻的情感。但当艺术开始对用户体验产生负面影响时——例如分散注意力或阻碍操作——那么它就未能真正惠及用户。
这又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看似不起眼的开关。如果苹果能设计出一种既拥有“流体玻璃”华丽视觉效果,又避免了当前版本那种跳跃、碍眼、仿佛在喊着“快看我!”的存在感,那将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它依然理解史蒂夫·乔布斯的设计金律。如果这种新的设计思维能推广到“流体玻璃”的其它部分,乃至整个 iOS 26 和未来的操作系统,那么用户体验将得到显著提升。
“流体玻璃”是一个多年项目,因此苹果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根据我们已经看到的几次beta版更新,我相信它会有所行动。我只希望苹果也能审视和平衡其近期设计决策背后的理念,避免设计方向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