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个月后,苹果将举行备受瞩目的秋季发布会,届时,iPhone 17系列预计将正式亮相。
据消息,苹果或将再次调整其产品线,取消Plus版本,转而推出主打轻薄的Air。 预计新品阵容包括iPhone 17、iPhone 17 Air、iPhone 17 Pro以及iPhone 17 Pro Max。
这已不是苹果首次调整产品线。 从iPhone 12系列引入mini,到iPhone 14系列用Plus替代,再到如今Air或将取代Plus,短短五年间,苹果或将第三次调整产品线。 背后原因是什么? 让我们来聊聊。
小屏幕:终究是小众狂欢
iPhone 12系列作为苹果5G时代的开山之作,推出了小尺寸的mini版本。 5.4英寸的屏幕,在当时普遍6英寸以上的市场中,显得格外迷你。
小屏手机确实有需求,单手握持感更佳,操控更便捷。 苹果推出mini版本,旨在满足特定用户,与标准版、Pro版形成互补。
然而,大屏已成主流。 小屏虽有需求,终究是小众。 iPhone 12 mini和13 mini还存在一些问题:单SIM卡、续航短、散热差。
价格方面,mini虽是当时最便宜的iPhone,但起售价仍高达5499元。 对苹果老用户来说,如果不是对小屏有执念,iPhone 12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对非苹果用户而言,同价位安卓旗舰选择更多,mini除了小屏外,吸引力有限。 作为备用机,成本又略高。
因此,小屏iPhone定位尴尬。 难以满足大众需求,又难以吸引新用户。 最终,销量惨淡,仅占同期总销量的5%-6%,未能掀起波澜,仅延续两代便黯然退场。
mini产品线的诞生,是苹果对小屏市场的一次试探。 但市场表现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mini并非完全失败。 小屏本身没有错,单手操控体验是大屏无法提供的。 对热衷小屏的消费者来说,它是不错的选择。 但它不是一款符合当时市场环境和苹果利益的产品。
大屏幕:增大 ≠ 变强
既然小屏没戏,苹果转向大屏。 从iPhone 14系列开始,用Plus取代mini,旨在提供一个“便宜”的大屏选择。 毕竟,此前只有Pro Max是超大屏型号。
Plus并非首次出现。 早在iPhone 6时代就曾推出,一直延续到iPhone 8系列。 iPhone 11之后,超大屏由Pro Max担当。
与之前的Plus版本相比,iPhone 14 Plus除了增大屏幕和电池容量外,仍沿用60Hz刷新率屏幕、基础相机模组等配置,缺乏Pro系列的高刷屏、钛金属边框、潜望式镜头等升级,但售价高出1000元。
这种“单纯的增大”未能吸引消费者。 Plus销量一直是四款型号中最差的。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亲民的标准版,或直接购买高端Pro系列。 Plus“大而不强”的定位,未能吸引明确目标群体,沦为鸡肋。
苹果砍掉Plus系列,表面是销量惨淡,实质是产品定位与用户需求脱节。 消费者不愿为“只变大却未变强”的手机支付溢价。“大屏+低价”策略已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轻薄的Air,能否带来新意?
今年,连续三代销量垫底的Plus或将被Air取代。 Air主打超轻薄设计,配备6.6英寸屏幕,厚度仅为5.55mm,重量为145g,或将成为苹果史上最薄手机。
此外,Air有望搭载120Hz高刷屏、与Pro系列同款的A19 Pro芯片(或禁用一颗GPU核心)、4800万像素主摄、24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 但极致轻薄必然有代价,电池容量据称仅为2800mAh,或通过自研C1基带芯片优化功耗,并限制芯片性能来保证续航。
iPhone 17 Air主打超薄设计,旨在以差异化卖点吸引新用户。 但在性能、影像、电池容量等方面做出了妥协。
Air可能是一款让人惊艳的产品,但其取舍和自身定位,或使其无法成为一款符合多数用户需求的产品;因此,市场表现可能不会太好。 最终结果,还需市场检验。
五年三变,为哪般?
自iPhone 12系列以来,苹果每年的新品都增加到四款。 先后迎来了小众但体验略逊的mini、只大不强的Plus,以及今年新增的极致轻薄但优缺点明显的Air。
苹果这五年间,一直在根据用户需求和销售数据调整产品线。 与之前不同的是,mini和Plus是在标准版基础上延伸,而Air将与标准版和Pro版本组成新的产品矩阵,且特点更鲜明。
标准版主打“性价比”,体验均衡,满足基本需求;Pro提供极致体验,有大小两款可选;Air追求极致轻薄,提供差异化体验。 通过这三条不同定位、特点鲜明的产品线,覆盖更多消费者需求。
当然,苹果的不断求变,也来自安卓阵营的压力。 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国产厂商的高端化战略已取得一定成果,同价位产品已对苹果构成一定压力。 五年三变产品线,背后是市场反馈、用户需求变化与行业竞争压力共同作用。
总而言之,目前市场整体疲软,创新增长点(如AI)尚未成熟,苹果希望通过差异化产品线,打开更多市场,占据更多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