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一则略显魔幻的案例引发关注。一名女子将朋友圈看到的“熊孩子”视频上传至短视频平台,并附带个人主观评价,没想到点燃了流量引擎,轻松斩获30万+点赞。
视频中,女童正处于情绪爆发期,摔打物品。该女子发布的文案略带戏谑:“这么小就这么叛逆,脾气太暴躁”。万万没想到,这波流量狂欢引来了法律的铁拳。
女童监护人一纸诉状将该女子告上法庭,理由是侵犯了孩子的肖像权和名誉权。最终,法院判决该女子公开道歉并支付律师费5000元。
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未成年人的肖像权同样受到法律保护。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未经监护人许可,擅自传播带有未成年人肖像的内容,风险系数极高。
业内人士指出,流量并非万能通行证。在信息传播的链条中,法律红线不容逾越。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更需谨慎对待。对于平台方而言,审核机制的完善,以及用户教育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