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当传统餐饮还在为流量焦虑、成本攀升而苦恼时,一家名为“花小小”的新疆炒米粉品牌,却悄然在全国开出3000多家门店,成为中式餐饮连锁的一匹黑马。
这不是一场偶然的“网红效应”,而是一次精准踩中时代趋势的商业判断。
花小小创始人赵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餐饮人。他曾在游戏公司蓝港在线担任市场总监,在公关公司做数字化营销多年,2015年投身餐饮创业。他没有选择传统的“开店—扩张—融资”的路径,而是用一套系统化的商业模型,将新疆炒米粉这一原本小众的地方美食,推向全国,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规模化复制。
从探索到聚焦:为何选择新疆炒米粉
赵刚最初的创业项目是“四有青年”湖南米粉品牌,采用直营模式。但很快他发现,湖南米粉品类过于分散,用户心智难聚焦,直营模式重资产、管理压力大,牛肉类食材成本高、波动大,不利于规模化复制。
“我们原以为餐饮门槛低,结果发现,最难的不是做一碗粉,而是如何持续稳定地做好一万碗。”
疫情的到来,成了花小小战略转型的转折点。堂食受阻,赵刚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样的品类具备强复制性、高复购、易标准化?
经过对米粉品类的考量,最终他锁定了新疆炒米粉。这种品类在新疆有30多年历史,是一款南北融合的风味美食,此外品类的用户心智明确且清晰,不像湖南米粉那样种类过于繁杂。
“它用南方的米,做北方的面;辣而不燥,香而不腻;鸡肉为主,食材稳定。最重要的是有很清晰的品类,但还没有全国性的领导性品牌。”赵刚说。这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一次对品类、市场、供应链、用户需求的系统性判断。
外卖不仅仅是“销售渠道”,更是“增长引擎”
在花小小创始人赵刚看来,外卖早已不止是“多一个卖货渠道”,而是驱动品牌增长的核心动力。
疫情初期,花小小以外卖为突破口,一年内完成品牌模型验证。外卖平台不仅提供流量,更成为产品打磨、用户洞察和运营优化的关键工具。“过去靠好位置,现在靠好产品+好运营。”赵刚说。外卖打破了对“黄金地段”的依赖,让社区店、卫星店也能高效运转,大幅降低开店成本,提升扩张灵活性。
平台的评分、差评、订单数据,构建了高效的产品迭代闭环。“我们能第一时间听到用户声音,快速调整。”赵刚表示。通过外卖积累的用户画像,品牌也逐步建立起复购与会员运营基础。
随着淘宝闪购等平台加大补贴,花小小迎来爆发:饿了么订单同比增长超100%,深圳、江西等区域增长超200%,外卖占比达整体销量的60%-70%。
“外卖带来的不仅是订单,更是品牌传播。”赵刚强调,“我们把新疆美食带给了更多人,也让用户对新疆文化有了认知。”
在他看来,外卖平台是新品牌的“加速器”——帮助验证产品、打牢基建、实现敏捷迭代。“哪怕开在社区角落,只要产品好、运营强,也能被看见。”而平台提供的数据工具、选址模型、人群画像等能力,正让中小品牌拥有与大品牌同台竞技的机会。“线上是认知入口,线下是体验延伸,打爆线上,拓店才更有力。”
“多平台共生”格局,激活市场新增量
面对行业前辈对外卖与堂食关系的认知,赵刚表示理解,但也指出:“每个企业对市场的理解不同,多元发声是正常的。但趋势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他看来,虽然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但外卖一定程度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连锁化率提升,而连锁化,恰恰是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而平台之间的多点开花、良性竞争,则为品牌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大空间。“一家独大,反而不利于商家活跃度的提升。”赵刚直言,“多个平台并存,费率更合理、服务更完善、生态更健康,才能真正助力产业发展。”
餐饮供给本身已经非常丰富,行业看似“门槛低”,实则“做好很难”。“这时候更需要平台的助力,帮助品牌在运营、营销、用户管理等方面建立系统能力。”
花小小的终极目标,不只是“万店连锁”,更是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载体。品牌命名背后也体现了这一愿景:“花小小”源自新疆石榴花,象征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小米粉,承载着大梦想,让世界通过一碗粉,爱上新疆,爱上中国味道。”
花小小已在美国开设门店,未来还将持续拓展东南亚、中东等市场,让地道的新疆美食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花小小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转变:餐饮行业正在从“靠经验、靠味道”的粗放模式,转向“靠数据、靠模型、靠运营”的精细化发展。而外卖平台,正是这场品质餐饮走向变革的催化剂。
正如赵刚所说:“今天的餐饮,依然需要追求极致品质与味道,但这个时代也已经不是‘谁会做饭谁就能赢’的时代了。更需要‘懂用户、顺应趋势、用好流量。”
外卖平台也不再是仅仅传统餐饮的“补充”,而是新餐饮的基础设施。谁用得好,谁就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