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最近又搞了个大新闻,宣称结合Apple Watch传感器数据和Apple Health的全部健康数据,就能精准预测怀孕。听起来是不是挺玄乎?但这就是他们那篇最新学术论文《超越传感器数据:可穿戴设备行为数据基础模型提升健康预测》里,洋洋洒洒说的一堆废话。这篇论文大致内容就是,通过Apple Watch这类设备收集各种健康传感器数据,然后进行所谓的“结合”。
这玩意儿可以说是他们之前研究的“升级版”,之前那研究包罗万象,从月经周期到听力损失,什么都沾点边。现在好了,他们琢磨出了一个“新花样”:把可穿戴传感器数据跟步数这种“物理测量”结合起来,就能搞一个“怀孕探测器”。
论文里是这么吹的:“这种组合对于预测怀孕来说,表现异常出色。”还煞有介事地解释说,这是因为“怀孕会导致个体基本生理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能通过原始传感器追踪到;同时,个体行为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则通过运动时长、步数、步态等衍生指标来衡量。”
根据苹果这份还没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数据,研究人员声称他们预测怀孕的成功率高达92%。同样的“套路”,预测糖尿病的成功率是82%,而预测普通感染的成功率只有76%。话说回来,这个数据是不是有点“选择性突出”了?怀孕92%,糖尿病82%,普通感染76%,这数据递减的趋势,多少让人有点玩味。
研究人员据说收集了“385名独一无二的参与者中,430例阴道分娩或剖腹产分娩的怀孕数据”,然后与“24225名50岁以下未怀孕的女性参与者”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数据量听起来是挺大,但具体样本分布和研究方法还没经过第三方验证,很难说其普适性到底有多高。
他们还煞有介事地表示,这些数据来自每位女性一周的连续监测,因为这项研究结合了“跨时间”和“跨多设备传感器”的数据。就这?一周的数据能代表什么?女性的生理周期是多变的,生活习惯也是多变的,一周的数据能有多大的代表性,这不得不打个问号。
论文中还继续强调:“众所周知,许多健康指标在怀孕期间会发生变化,其中一些可以直接通过可穿戴设备测量,比如静息心率和心率变异性(HRV)。”
“因此,预测一周的数据是否来自参与者怀孕期间,是一种健康状态,应该能被我们的模型检测出来。”苹果的意思是,这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吗?然而,即便身体指标会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也并非怀孕特有,情绪、压力、剧烈运动等都可能引起类似波动。只凭这些,就能下定论?
论文里还提到,这种预测需要的数据是“以人类行为时间分辨率(例如以天和周为单位)”收集的,而不是仅仅靠可穿戴设备秒级的测量。这话说得好听,但实际上,秒级数据是基础,而日周数据则是对基础数据的整合,如果秒级数据都不够精准,那整合后的数据又能有多高的可靠性?
虽然他们硬要往这种所谓的“宏观数据”上靠,但讽刺的是,恰恰是那种秒级测量,在2023年还真的“救”了一个孕妇的命。这不就打脸了吗?一边强调宏观数据的重要性,一边又拿秒级数据救人的案例来自我宣传。这套逻辑,玩得真叫一个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