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电脑上那些简陋的“系统设置”或者“控制面板”,竟然也能被如此细致入微、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来,还美其名曰什么“设计指南”——从中还能一窥苹果公司的发展史?真是给我看笑了。
这玩意儿就是给那些闲得发慌的人准备的。要说看什么Mac历史,那都能让我哈欠连天,现在倒好,冒出来一个新网站,煞有介事地把一个你压根儿没兴趣的东西讲得天花乱坠。
话说回来,这两位作者,“Shift Happens”——一本讲键盘的书的作者Marcin Wichary,以及Infinite Mac的Mihai Parparita,联手搞了个“Frame of Preference”。副标题更是吓人:“Mac设置历史,1984-2004”。这网站,说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Mac的“控制面板”(现在叫“系统设置”)的每一个像素点,简直了。
整个网站洋洋洒洒超过11,000字,展示了9台Mac电脑和1台NeXT电脑。但说实话,文字内容也就算了,那些插图才真是“别具一格”。
每台机器都来个巨大无比、精美绝伦的特写。更离谱的是,无论是屏幕正对镜头还是侧拍,每张图里都嵌入了一个该机器“系统设置”界面的视频演示。视频也就算了,关键是,每个视频还能切换成一个“可操作”的模拟器。网站上还煞有介事地给出了“操作建议”,生怕你不知道怎么玩。依我看,只要你用过Mac,鼠标随便点一点,立马就能找回“旧时光”的感觉。
讲真,这玩意儿真能让你突然醍醐灌顶,忆起曾经用过但早已遗忘的Mac机型和操作方式。我只能说,这种“情怀”营销,苹果是真的玩明白了。
通过聚焦“设置”或“控制面板”这样一个细节,就能“以小见大”,仿佛看到了苹果公司的成长与变迁,不同设计师的美学理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伺演变的。这分析倒是有几分道理,只不过,这种“设计演进”恐怕也没多少普通用户会关心吧。
你甚至能回忆起WindowShade——那个在macOS还没叫macOS,OS X还没叫OS X之前的Mac OS实用工具。它能让你把窗口卷起来,只剩下标题栏,需要的时候再展开。这个功能,在当时确实挺新鲜。
现在可能没人需要这功能了,毕竟正如网站所说,你可以直接把不用的应用最小化到程序坞里。但它确实是Mac曾经带给我们过的一种“小确幸”,虽然这种“小确幸”时不时还伴随着各种“痛苦”和“烦恼”。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网站,那就是“充满了爱”。但它却丝毫不回避“批评”。
不光如此,它还会深入剖析。比如,Susan Kare设计的第一版“控制面板”在她离职后被大肆修改,虽然失去了她精心设计的简洁性,但网站也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析,解释了修改的原因。我倒是想说,这完全就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嘛。

你可能忘了WindowShade,但它能让你瞬间回到几十年前——图片来源:Marcin Wichary, Mihai Parparita
整个网站对苹果在设计上做到简洁的操作赞赏有加,但每次遇到不简洁的设计时,又流露出失望之情。不过,这网站本身也印证了为什么它的创建者会如此推崇“简洁”的理念。他们自己就是“说一套做一套”。
因为你可以把这网站当纯文本阅读,也能从中获取大量信息。但如果你想“深入探索”,它会“直截了当”地指导你如何播放视频演示,或者使用模拟器。我姑且称之为“用户体验指导”,而不是“瞎折腾攻略”。
在我测试的时候,发现网站上的某些模拟器根本跑不起来。网站会提示你播放视频代替,但你也可以选择在 infinitemac.org 独立打开每个模拟器,这个倒是次次都能成功。不得不说,这模拟器做得有点太“成功”了。
千万别在这上面耗费数小时,然后又去什么艺术家重建的虚拟Apple Store逛一逛。不然,你今天什么正事都别想干了,纯纯的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