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6在华销量逆势增长

iPhone 16在华销量逆势增长

“库克又赢麻了”?别急,细品一下,这财报数据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虽然说二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愣是逆势增长了,但你告诉我,这增长到底是真本事还是靠那点“促销和iPhone 16 Pro、Pro Max的需求”硬撑起来的?简直是笑话!

Counterpoint Research那帮人倒是挺会找补,说什么5月份的“降价”提振了业绩。可这话说得,好像降价是苹果主动发善心一样,谁不知道市场不景气,你不降价谁买?就这,还指望中国手机市场第二季度能有点“轻微增长”,简直是痴人说梦。

什么华为领跑主要品牌,预计夺冠,这些都是浮云!真正的问题是,618购物节的消费力居然“持平”了,5月份卖得好点,还不是靠那点“国家补贴政策”?如果没有补贴,销量恐怕只会一溃千里。

而苹果呢?三款iPhone型号勉强挤进畅销榜上半段,这也好意思叫“强劲”?分析师还煞有介事地警告,下半年如果补贴政策没了,增长就会放缓。用得着你警告吗?这不明摆着的事实吗!

iPhone型号的影响力?呵呵!

苹果还得意洋洋地提到,iPhone 16e在2025年早些时候发布了,说什么“低成本机型”帮助苹果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中端市场”吸引了更多“注重预算的买家”。这简直是自欺欺人!苹果什么时候变成中低端品牌了?为了销量真是脸都不要了。这种策略,说白了就是为了走量,降低身段去抢那些根本不是你目标用户的人群,对品牌形象的伤害可想而知。

Bar chart comparing Q2 2024 and Q2 2025 smartphone market shares. Apple grows 8%, Huawei 12%, Vivo decreases 9%, others decrease 1%. Overall market grows 1%.
中国手机市场份额对比。图片来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iPhone 16e的出现,所谓的“拓展了苹果在高端买家之外的覆盖范围,增加了整体销量”,听起来更像是在粉饰太平。堂堂一个高端品牌,现在还要靠这种“性价比”机型去撑场面,真是让人唏嘘。再说什么“结合iPhone 16 Pro和iPhone 16 Pro Max,在各个价格区间都取得了强劲业绩”,这话简直是避重就轻。Pro和Pro Max的业绩是靠品牌光环,16e的业绩是靠廉价策略,这二者混为一谈,不过是为了掩盖高端机型增速放缓的窘境。

现如今,中国经济确实有点疲软,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更加谨慎,这其中包括手机。于是,补贴和促销就成了维持销量的“救命稻草”。各大品牌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向那些犹豫不决的消费者证明自己的价格是“合理”的。苹果也不例外,甚至比谁都着急。

苹果的长期前景?前路漫漫!

苹果在中国面临的竞争,那可不是一般的激烈。华为在制裁过后居然还能重新夺回市场份额,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威胁。小米、OPPO、vivo这些友商,更是拿着“激进的定价”和“先进的功能”直接瞄准了价格敏感型用户。苹果呢?还在那抱残守缺,靠着所谓的“高端形象”和“降价促销”维持生计。

你看看,为了618,苹果不得不提前给iPhone 16降价,美其名曰“鼓励买家在竞争对手推出自己的折扣之前升级”。这还不是被逼无奈吗?结果是5月份销量上去了,6月份购物节的成绩却“持平”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的购买力已经透支了!这种“策略”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对品牌价值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Line graph comparing weeks 22 to 25 for 2024 and 2025, showing a slight decline of 0.2% year-over-year.
2025年618期间中国手机销量。图片来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什么5月份的政府补贴支撑了需求,这些项目旨在提振消费支出,帮助本地生产。听起来好像很美好,但分析师们居然还警告说,2025年下半年如果补贴减少了,就可能暴露出“潜在的疲软需求”。这简直是废话文学!没有补贴,市场还会好吗?不补贴,市场增长只会放缓甚至倒退,这种风险苹果难道看不到吗?

苹果第二季度的“强劲”业绩,不过是它在中国高端市场“勉强”维持的假象。想持续成功?简直是做梦!竞争对手们,硬件差距正在缩小,价格却低了一大截。苹果难道还能靠情怀卖手机吗?

想要在下沉市场分一杯羹,就得去迎合那些对价格更敏感的消费者。这意味着苹果需要在“高端品牌形象”和“更广泛的市场吸引力”之间取得平衡。但现在看来,它只是在疯狂地丢弃前者,讨好后者。

历史对比与供应链?老生常谈!

苹果现在的这点“势头”,与其说是实力,不如说是过去几年市场“剧烈波动”后的短暂喘息。疫情、供应链中断、贸易摩擦,哪一样不让人头大?苹果所谓的“通过本地化生产和调整营销策略来适应中国消费者偏好”才得以恢复,这种说法太过于轻描淡写,这更像是一种被动适应,而非主动出击。这个市场,依然充满“不可预测性”,什么“监管风险”和“地缘政治压力”,这些都是潜在的巨大隐患。

苹果扩大本地生产,说是为了“降低进口成本”和“缓解监管担忧”,这不就是为了省钱和讨好政策吗?还说什么“增加在中国的零售店面”,真是冠冕堂皇。这些“投资”,说白了是为了在口味变化如此之快的中国市场,勉强维持那点“品牌忠诚度”和“服务口碑”。

第二季度的“业绩”,充其量只能算是苹果在中国市场“韧性”的体现,也就是还没完全崩盘。但想持续维持这种“韧性”?当补贴减少、竞争加剧、消费者花钱更挑剔的时候,苹果还能不能继续“适应”,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别再吹嘘什么了,残酷的现实会教你做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联系本站进行二次审核删除:fireflyrqh@163.com。
Like (0)
Previous 2025年7月4日 上午12:19
Next 2025年7月4日 上午2: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