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的脚步越来越快,算力爆炸式增长,谁能给这台疯狂运转的机器提供充足的“燃料”?今天,我们看到科技巨头们的目光,已经稳稳锁定在了“电”,尤其是——核电。
谷歌,这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的科技巨头,近期再次大手笔加码核聚变初创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并且双方还签署了一项总价值200兆瓦的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这已经是谷歌在四年之内第三次深度布局核聚变领域,足见其对这项“未来能源”的战略重视程度。
回溯谷歌的投资轨迹,从2021年参与CFS的B轮融资,布局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到2023年领投TAE Technologies;再到如今的再次加码并签署购电协议,构建起了一个清晰的能源安全与算力供给的战略图谱。根据协议,CFS的首座发电厂Arc预计将于2030年投入运营,届时将为谷歌提供关键的200兆瓦电力。
CFS作为从麻省理工学院(MIT)孵化出的明星企业,在核聚变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利用新型高温超导体制造的聚变磁体,为实现示范反应堆SPARC的大规模运行奠定了基础。SPARC的首个目标是实现“能量净输出”,即产生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这对核聚变商业化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谷歌并非孤军奋战,整个硅谷的科技巨头们似乎都已经嗅到了核电带来的巨大机遇。微软不仅与核聚变公司Helion达成购电协议,还投资160亿美元重启三里岛核电站为数据中心提供电力。亚马逊正在积极布局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Meta也加入了核电采购的行列。甚至连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也首次涉足核电领域,参与了TerraPower的融资。
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中国,国内的核电巨头以及新兴的聚变能源初创公司也在加大投入,例如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增资,以及北大系公司能量奇点的融资进展,都显示出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可以说,在AI浪潮的助推下,核聚变能源的战略价值正被前所未有地放大。这不止是关于能源的转型,更是关于谁能掌握未来算力时代的主动权。这场围绕“清洁而充足的能源”的竞赛,其下一站的风景,已然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