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姥爷大家好,我是你们又爱又恨的数码吐槽师。今天咱们来聊个新鲜事,苹果在欧洲要被强制套上“紧箍咒”了!从2025年6月20号开始,你在欧洲买的iPhone和iPad,都得给我明明白白地标注修复得分、电池评级和能耗标签。这波操作,EU的环保大旗算是给我扛起来了。
别以为这是小打小闹,这可是欧盟“绿色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减少浪费、延长产品寿命,让消费者在买买买的时候,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个“环保好学生”还是“资源粉碎机”。
说实话,这事儿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儿。官方宣传嘛,都是奔着“高大上”去的。比如他们说,很多新规其实和苹果现有的做法不谋而合。你看,iPhone动不动就给你更新个五年以上的系统,这不就是延长产品寿命嘛?
而且,苹果也提供官方维修服务,甚至还有那个所谓的“自助维修计划”,虽然那个计划槽点不少,但至少人家嘴上说了支持使用原厂零件维修过保设备。听起来很美,是吧?
但是!划重点!这里面的“坑”可不少。首先就是电池。新规要求电池在使用800个完整循环周期后,至少要保留80%的原始容量。苹果当然会在网上公布电池规格,但问题是,你公布的那些数据,是不是通过欧盟这套新的测试框架验证过的?别到时候又来个“你以为的测试”和“我要求的测试”不一样,那就尴尬了。
还有那个备件供应,这可是真的要了苹果的“老命”了。新规要求制造商在某款机型停售后的七年内,必须提供关键部件。虽然苹果现在也大概能支持个五到七年,但以前那是它“想支持”,现在是“必须支持”,而且是写进法规里的强制要求。这下,那些“一次性用坏就换新”的如意算盘,可能就没那么好打了。

数据显示,新规将带来多方面影响,包括销量下降、库存增加、用电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消费者支出增加以及收入增加。图片来源:2024年生态设计影响会计概况报告
所谓“新能源标签”会引导消费者决策?
以后在欧盟卖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会贴上一个标准化的标签,上面密密麻麻地列了一堆参数。听我给你数数:
- 能效等级(从A到G,你猜苹果能拿A吗?)
- 每次充电的电池续航时间(小时和分钟,具体到分钟!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最好!)
- 电池寿命的充电周期数(800次循环,看看你的iPhone能撑多久?)
- 可修复性得分(从A到E,可别拿个C就算了,消费者可是会瞪大眼睛看的!)
- 抗跌落等级(这个好玩,抗摔性也量化了,再也不能偷偷摸摸降级了!)
- 防尘防水等级(IPXX,这个大家倒是挺熟悉,但以后要强制公示了。)
每个标签上都会有个二维码,扫一下能链接到欧洲产品能耗标签注册中心。听起来是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依据,让你能在购买前,把不同型号的技术规格和环保得分“扒个干净”。
这个规定可不是只针对苹果,而是面向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智能手机、功能手机、无绳电话和板式平板电脑。但那些什么卷轴屏设备、跑Windows的平板、还有那些“特供”的加密通讯设备,暂时算是“法外开恩”,不在规定范围内。
当然了,EU也给自己留了后手,2027年还会对这项规定进行审查,到时候根据技术发展再来调整。这意思就是:现在不达标的,到时候再给你加码!
欧盟“预期”的巨大效益,真的能实现吗?
官方预计,到2030年,新规每年能减少8.1兆瓦时的初级能源消耗。这还没算生产和待机模式下的节约额度呢。要是都算进去,每年能省下将近14兆瓦时,差不多是欧洲现在移动设备能耗的三分之一。听起来是不是很宏伟?

此举是欧盟绿色协议的一部分。
经济账也算得很漂亮。预计到2030年,欧洲家庭每年能省下200亿欧元(约合214亿美元),主要是因为买设备的频率降低了。平均每个家庭每年能省98欧元(约合105美元)。这笔账,真的能这么算吗?消费者省下的钱,是不是就等同于企业的利润损失?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时候产品定价会不会有所调整,这都是未知数。
这对苹果的生意意味着什么?
苹果一直把环保牌打得飞起。什么碳中和目标、回收材料、高效供应链,那都是它发布会上拿出来秀的肌肉。但是,欧盟这套新规,可不只是让它“秀”环保,而是要它“真”环保!它不仅仅强调能耗,更强调产品的寿命和可修复性。
所以,苹果可能得在可持续性方面做出更大的“牺牲”。比如,备件供应要更充足,操作系统更新要管得更久,甚至那些为了“美观”而故意让维修变得复杂的设计,也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届时,那些被胶水粘死的屏幕、难以拆卸的电池,可能就得改改了。消费者当然希望更环保、更耐用,但对于苹果来说,这会不会影响它高频出新、高利润率的经营模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