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OS 26 里的这个“芦苇笔”功能,与其说是啥艺术设计,不如说是苹果为了推广 Apple Pencil 硬生生搞出来的幺蛾子,号称能用来写阿拉伯文字。还真别说,这玩意儿居然用起来还行?
用 Apple Pencil 在 iPad 上写写画画,这事儿早就普及得不能再普及了。苹果自家的那些App,只要能动笔的地方,那就是各种“墨水”往“数字纸张”上招呼。
什么马克笔、细线笔、荧光笔、橡皮擦、蜡笔,甚至连尺子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都在那个“标记”工具栏里。美其名曰让用户随心所欲地批注,我看是把能加的功能都塞进去了。
但是,谁能想到呢,苹果总能找着机会加点“定制化”的玩意儿。
作为 iPadOS 26 诸多“改进”中的一项,苹果强行塞进来一个新的“虚拟芦苇笔”选项。这东西就藏在标记工具里,你得往右边使劲儿划拉才能找到它,长得也挺敷衍,一个白色笔尖底座配个黑色斜角笔尖,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干嘛的。

iPadOS 26 里“标记”工具栏的新“芦苇笔”选项
苹果自己说,这“芦苇笔”能通过预设笔触角度,提供“传统书法体验”。行吧,你说是就是吧。而且,这玩意儿居然还支持手指和 Apple Pencil 操作,就看你的 iPad 设置了没。
首批支持的App不出意料,依然是备忘录、预览、无边记和日记本,以及所有能使用“标记”功能的地方。当然,只要第三方App 用了 PencilKit API,也能用这破玩意儿。
芦苇笔实测:徒有其表还是有点东西?
打开备忘录,随便找个空白页。找到这根芦苇笔倒是挺直接的,一点就能用。选中它之后,立马就能开始涂鸦或者写字。效率倒是挺高,但实用性嘛,另说。
这芦苇笔的全部意义,就是TMD书法!它是个极度依赖笔触角度的工具。在工具栏里双击芦苇笔,就能调出设置选项,包括它操作的角度。果然,和我说的一样,就是个花里胡哨的装饰品。
它有五种角度选项!这五种角度决定了芦苇笔在哪个笔触角度下能画出最粗的线条。举个例子,选择中间那个水平选项,那就意味着你垂直画一笔会是粗线条,水平画一笔就成了细线条。这特么就是玄学!

在备忘录里测试 iPadOS 26 芦苇笔的角度和笔触粗细
不同的笔触会在两个极端之间产生不同的粗细变化。选择这五个角度选项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改变这些极端的角度。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大部分人根本用不到这么细致的调节。
注意了,这个角度和 Apple Pencil 本身的倾斜角度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你握 Apple Pencil 的姿势根本不重要,因为它压根儿不随着笔杆子转。这就很尴尬了,毕竟手写习惯因人而异。
这种“风格化选择”完全取决于你写字或者画画的习惯,哪个看起来最好看。或许你想多尝试一下这些选项,反正有撤销键,随便造。
芦苇笔的另外五个选项是尺寸,从“相当粗壮”到“真正巨大”的笔刷都有。这玩意儿可以理解为你手写字的“字重”选项,就像是调节笔画粗细。但真正在乎这个的用户又能有多少?
最后一个滑块是用来调节你的笔迹透明度。如果你想搞点艺术创作,这功能或许有用,特别是在它有点像画笔的时候。但对于日常书写,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
它还能感知压力,至少在配合 Apple Pencil 使用时是这样。轻触屏幕会画出一些断断续续、墨迹不均的线条,而用力按压则会得到更实心、更均匀的笔迹。这点还算有点用处,但也没什么特别之处。
芦苇笔 vs 钢笔:强行内卷的套路?
“芦苇笔”的加入,显然是为了所谓的书法功能。但问题是,苹果早就有个类似的工具了,那就是那个存在已久的“钢笔”,它就在新芦苇笔的左边。
这俩工具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能在某些笔触角度下画出更粗的线条。但关键是,芦苇笔你能选角度,钢笔就不行。这不就是为了“创新”而强行制造差异吗?

钢笔(左)、芦苇笔(中)和普通笔(右)对比
论粗细,新出的芦苇笔整体上要大得多。芦苇笔的中间尺寸选项,都比钢笔的最大尺寸还要宽。这就很离谱了,你确定这是画笔,不是拖布?
两者在实际笔迹上也有很大区别。钢笔画出来是一条均匀的墨迹,而芦苇笔在下笔时更像是毛笔。一个追求精准,一个追求“艺术感”,用户需要的真的是这种细致到发指的区别吗?
这两种工具在使用风格和适用场景上肯定是有差异的。但说到底,这更多是一种“美学”选择。如果你想对角度有更多控制,芦苇笔“可能”更好。但对我来说,这都是过剩的功能。
迎合市场:技术创新还是市场策略?
新增一个书法工具,对于文字工作者、设计师和插画师来说,看起来是件好事。但对于苹果而言,这背后可能有更“有用”的原因。这芦苇笔,就是奔着那些钱多的地方去的!
在中东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国家,芦苇笔书法非常流行。这种“芦苇笔”的设计灵感,就是源自传统的阿拉伯、伊朗和土耳其书法家使用的卡米什芦苇笔。这不是明摆着吗?
通过推出这款“芦苇笔”,苹果将自家的书写工具推向了这些新兴市场。说白了,就是为了挣钱!
一方面,这确实给了用户更多的表达自由,让更多人能用 Apple Pencil 来手写笔记。听起来很高尚,实则不然。另一方面,更直接、更赤裸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刺激 iPad 在这些市场的销量吗?这种披着“用户体验”外衣的市场策略,真是玩得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