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 iOS 26 中对“照片”应用进行了“优化”,现在 iPhone 用户能直接把普通的 2D 照片转换成“空间照片”了。听起来是不是很惊喜?别急,听我吐槽完再说。
每次苹果对“照片”应用动刀,总能引发 iPhone 用户的一片哀嚎。有时候是褒奖,但更多时候,它就是一场灾难。
还记得 iOS 18 那个“照片”应用吗?简直是一场浩劫,用户骂声一片。所以,iOS 26 里的“照片”要想挽回口碑,那真是任重道远。
这次的更新,听起来动静不小,但细看之下,改动数量比你想象的要少得多。不过嘛,苹果总能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动,包装成“史诗级更新”,仿佛能彻底改变你的 iPhone 使用体验,甚至超越 iPhone 本身。真是服了。
告别“一页流”?
iOS 18 版本的“照片”应用之所以招骂,就是因为它把整个布局彻底颠覆了。以前那种多标签页的设计被一刀切,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单页设计”。
苹果把“图库”放在屏幕上半部分的网格里,然后下面直接就是各种所谓的“精选”轮播图。美其名曰“简化操作”。结果呢?本来标签页还能让你快速跳到特定区域,现在倒好,你得在那个混乱不堪的起始页里,不停地滚动,才能找到你想看的照片。这哪里是简化,分明是制造混乱。

在用户一片骂声中,苹果终于怂了,半推半就地把标签页给加了回来,还美其名曰应用了“液态玻璃”新样式。这次,它分成两个标签页:“图库”和“收藏”。“图库”就是你所有照片的网格视图。
向下滑动,标签页就隐藏了,取而代之的是按年、月或所有图片排序的选项,旁边还会出现一个快速按钮,让你能轻松返回主标签页。这个功能倒是没什么毛病,聊胜于无吧。
“收藏”嘛,其实就是老版本应用里屏幕下方那些东西。各种图片和视频的轮播图在你眼前晃来晃去,包括“相簿”区,还有“媒体类型”和“工具”的网格视图。说白了,就是把以前一股脑塞在一个页面里的东西,简单分了个类。
最上面是“回忆”,苹果显然很想推销这些自动生成的幻灯片。列表的第一个甚至有个文本框,上面赫然印着“Apple Intelligence”的图标,提示你“输入以创建”。说实话,这玩意儿到底有多智能,是不是又是一个噱头,还得打个问号。至少目前看来,它还不如抖音里那些现成的模板好用。
搜索图标也换了地方。以前在屏幕右上角,现在跑到了右下角,而且图标也变大了。大概是觉得用户眼神不好使吧,呵呵。
这次的布局刷新,对苹果来说,其实就是个小打小闹,它并没有对现有功能进行大规模的改动。无非就是把“图库”网格跟其他内容分开了,然后就自吹自擂地宣布,应用变得更好看、更容易导航了。真的吗?我怎么没感觉到革命性的进步呢?
改变本是好事,但像 iOS 18 那种实验性的布局,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至少苹果总算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第二年亡羊补牢。也算是值得肯定的一点吧。
“空间照片”生成:噱头还是突破?
“照片”应用的另一个“大”更新,就是“空间照片”的生成功能。它既是“相机”应用功能的自然延伸,又从 visionOS 那边“借鉴”了一些东西。说白了,就是把现有的技术重新包装一下,再卖给你。
从 iOS 18.1 开始,iPhone 15 Pro 及更高版本就能用后置摄像头拍摄“空间照片”了。这些是具有景深的 3D 照片,在 Apple Vision Pro 上看效果最好。前提是你得有 Apple Vision Pro,对吧?

据称,自从 visionOS 2 以来,Apple Vision Pro 就能把 2D 照片转换成 3D 的“空间照片”,然后把它当作原始拍摄的版本来使用。它号称用机器学习来实现 2D 到 3D 的转换。这技术听起来挺玄乎,但有多少实际意义,还有待观察。
现在,iOS 26 中的 iPhone 也能进行这种转换了。只要你导入一张 2D 照片,iPhone“照片”应用右上角就会出现一个小图标,点击就能把照片转换成“空间照片”。操作听起来倒是挺傻瓜的,但效果就未必那么傻瓜了。
我们用一张十年前用普通单反拍的照片测试了一下,那张照片肯定没有深度数据。结果“照片”应用竟然能把主体分离出来,并应用 3D 效果。我们还拿它和 Apple Vision Pro 的转换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效果确实是一模一样。这一点倒是值得肯定,至少证明了苹果的算法在不同设备上的统一性。
你还可以在 iPhone 上直接查看效果,当你轻轻移动 iPhone 屏幕时,景深效果就会显现出来。最终效果确实不错,甚至连毛发和发丝这种细节也能处理得相当到位。这点对于提升照片的观感来说,确实是有一定帮助的。
这项功能的加入,不光是为了给头戴设备制作图片,也是为了 iPhone 本身。锁屏界面现在也支持“空间壁纸”了,这让这项功能有了更直接的用处。当然,至于有多少人会为了这点“即时用处”而去折腾这些“空间照片”,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