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 4K 便携显示器

便携式显示器这玩意儿,在追求便携性的今天,无疑是很多”空中飞人”和”数字游民”眼中的香饽饽。我们之前也评测过不少,但要说能兼顾轻巧和性能的,市场上一直是个稀缺品。然而,最近有一款号称专为 iPad 和 Mac 用户打造的“便携显示器”横空出世,号称“espresso Pro 15 4K”,名字听着就挺唬人。作为一名数码KOL,我当然第一时间就上手体验了这款“神器”,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它究竟是真香,还是徒有其表。

espresso Pro 15 评测:设计篇

话说这台 espresso Pro 15,第一眼给我的感觉就是:嗯,还挺“苹果风”的。全铝合金的机身,手感是没得说,冰冰凉凉的,颇有几分MacBook的调调。官方宣传这玩意儿的唯一缺点就是“颜色不是深空灰,不然就更像苹果出品了”。我寻思着,就不能换个颜色,非得往苹果那儿靠吗?设计这东西,玩出自己的特色才叫高级,一味模仿,总显得差点意思。

虽说全金属机身带来了不错的质感,但这也意味着重量的增加。对比我之前评测过的一些廉价显示器,那种塑料外壳虽然给人一种“不结实”的感觉,但至少轻啊!espresso Pro 15 这份“高级感”的背后,就是多出的那点重量。当然,官方的说法是,为了提升耐用性,这点重量牺牲是值得的。我倒是觉得,便携显示器,轻巧才是王道,你再耐用,整天背着多出来的分量,腰还不酸吗?

机身右侧有两个 USB-C 接口,这点倒是符合当下潮流。一个用于连接主机,另一个可以连接其他配件。底部右侧有几个小小的散热孔,据说是给扬声器预留的。是的,你没听错,这么薄的显示器,竟然还内置了扬声器!至于具体音质如何,咱们后面再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显示器比之前的 espresso 15 厚了一点点,但屏幕下方那块“下巴”倒是收敛了不少,看着是顺眼了些。不过话说回来,便携显示器,轻薄才是硬道理,你这“厚”了点,到底算不算进步呢?

对了,这台 espresso Pro 15 并没有内置支架。没错,就是没有!你需要额外购买一个保护套(带支架功能)或者更高级的“Stand+”磁吸支架。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一台主打便携的显示器,你竟然不给内置支架?这就像买车不给方向盘一样离谱。非要用户花钱去买配件,这营销策略,未免也太“良心”了吧?

这个“Stand+”支架,磁吸设计,倒是挺酷炫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显示器的位置,上下左右移动,甚至支持横屏和竖屏切换。听起来确实比之前的支架强了不少,毕竟能把显示器抬到比 16 英寸 MacBook Pro 屏幕更高的高度,在咖啡馆或者机场这种狭小空间里办公,确实能提升体验。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个支架还能将显示器倾斜放置,变成一个“画架模式”,配合触控笔使用,进行绘画创作。想法是好的,但别忘了,这个全金属的支架,同样会增加整体的重量。所以,你得掂量掂量,是为了那一点“自由度”,还是为了那份“轻巧”。

espresso Pro 15 评测:设置与操控篇

要说 espresso Pro 15 的设置,简直简单到令人发指:插上就好。没有电源线,没有电源按钮,什么都没有!

官方宣称这款显示器的功耗在 9 到 13W 之间,具体取决于亮度。所以,如果你的设备供电不足,可能需要外接电源。不过,在我测试 M4 iPad Pro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当然,一些 Chromebook 或者“超极本”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需要额外补电。

插上显示器后,屏幕立刻点亮,毫无延迟地扩展了 MacBook Pro 的显示区域。这一点,倒是值得肯定,即插即用,简化了使用流程。

虽然没有实体按键,但 espresso Pro 15 还是提供了一些隐藏的控制功能。你需要用两根手指从显示器底部向上滑动,才能调出亮度、对比度和音量调节菜单。然后,轻触并滑动手指,就可以进行调整。

说实话,这种隐藏式操作,虽然看起来很有“科技感”,但实际操作起来,远不如实体按键来得直观方便。我更希望看到更丰富的控制选项,比如伽马值调整等等。而且,550 尼特的亮度在室内使用时,确实有点太亮了,一开始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调暗。要不是我多尝试了几次,可能就直接劝退了。

espresso Pro 15 评测:使用与显示质量篇

既然是“4K”显示器,分辨率自然是 3840 x 2160。官方宣称它支持超过 10.7 亿种颜色,并覆盖 100% 的 Adobe RGB 色域。对比度 1500:1,亮度 550 尼特,最高刷新率 60Hz,响应时间 9ms。

这些参数,如果放在一台传统的桌面显示器上,确实还算过得去。但对于这么小巧便携的显示器来说,能做到这些,也确实有点“惊艳”。毕竟在参数党眼里,数字越高越好。

我分别用 M4 iPad Pro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对它进行了测试。说实话,让任何显示器去跟苹果那业界顶级的内置屏幕对比,都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发现 espresso Pro 15 的色彩表现尚可,饱和度也挺高。但是,和苹果自己的屏幕比起来,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尤其是红色,表现得有些“失真”。当然,这在便携式显示器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毕竟成本摆在那里,你总不能指望它达到专业显示器的水平吧?

所以,涉及到对色彩准确度要求极高的工作,比如视频调色、照片编辑,我还是会老老实实地回到 Mac 或者 iPad Pro 屏幕上操作。这款显示器只覆盖了 80% 左右的 P3 广色域,如果你对色彩有更高要求,可能需要考虑更高阶的 17 英寸 espresso Pro,它号称能达到 100% P3 色域覆盖。

不过,550 尼特的亮度相比 17 英寸型号的 450 尼特,确实是个不小的提升。对于经常在各种光线环境下使用显示器的人来说,亮度高一点确实更实用。如果能再加个防眩光处理,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在强光下使用,反光问题还是挺恼人的。

关于触摸控制,我个人是有点失望的。当然,这可能更多是 macOS 的锅,而不是 espresso 显示器的问题。毕竟,苹果官方就不支持 Mac 的触摸输入。当显示器连接到 Mac 时,它会被识别为一个触控板。所以,屏幕上的触摸操作,实际上是被映射成了虚拟触控板上的轻触。

虽然能用,但 macOS 压根就不是为触摸而设计的。屏幕上的元素太小了,根本无法快速准确地点击。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用触摸来快速切换窗口,但最终还是乖乖地用回了 MacBook 上的实体触控板。如果苹果能重新设计 macOS,让它更适合触摸操作,那这款显示器对 Mac 用户来说,可能才有更大的意义。在那之前,我估计我还是会选择性地忽略它的触摸功能。

espresso Pro 15 评测:到底值不值得买?

市面上便携式显示器种类繁多,4K 分辨率的也不在少数。如果你追求更好的色彩表现,甚至能找到更大尺寸的桌面显示器。

espresso Pro 15 的显示质量确实不错,而且它没有给我的旅行包增加太多负担(除了那点重量)。它比 17 英寸型号提升了亮度,支架也有所改进,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当然,如果你已经拥有 13 英寸 iPad Pro 或者类似尺寸的 iPad Air,那么它们也可以通过 Sidecar 功能作为Mac的副屏使用。这样一来,你不仅多了一个显示器,还多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平板电脑。Sidecar 的体验也相当不错,而且平板本身就自带电池,在供电方面也比较方便。

但话说回来,espresso Pro 15 作为一款独立的便携显示器,在易用性和设计方面,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它比 iPad 方案尺寸更大,而且自带支架。

最终,这款显示器值不值得买,还是得看你的具体需求。如果你需要一个轻巧便携、显示效果尚可、主要用于扩展 Mac 或 iPad 屏幕的显示器,并且不介意额外购买支架,那么 espresso Pro 15 也许可以考虑。但如果你对色彩有极高要求,或者已经有了大尺寸 iPad,那它可能就没那么吸引人了。

espresso Pro 15 评测:优缺点一览

优点:

  • 全金属机身,做工有”苹果味儿”。
  • Stand+ 支架设计巧妙,能把显示器架得很高,方便在狭小空间使用。
  • 即插即用,无需外接电源(大部分情况)。
  • 支持触控和触控笔,虽然 Mac 体验一般。
  • 550 尼特亮度,在各种光线环境下都能清晰显示。

缺点:

  • 扬声器音质一般,听个响就得了。
  • 不支持全 P3 色域,色彩表现不如苹果自家屏幕。
  • 图像质量控制选项太少,连伽马调节都没有。
  • 加上支架后,整体重量明显增加。
  • 如果你已经有了大尺寸 iPad,这款显示器的性价比就不高了。

espresso Pro 15 评分:4/5

这款售价699美元的显示器,内含一根USB-C连接线,一块微纤维清洁布,以及一个Stand+支架,可以说是一个套装。有需求的可以上官网看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联系本站进行二次审核删除:fireflyrqh@163.com。
Like (0)
Previous 2025年5月29日 下午11:04
Next 2025年5月30日 上午1: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