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软件以前都塞在3.5英寸的软盘里,现在,据说有了MacDisk这玩意儿,你就能在现代Windows电脑上读它了。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
1984年,Macintosh首次发布的时候,简直“一贫如洗”,硬盘?固态硬盘?想都别想!它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索尼设计的那台3.5英寸软盘驱动器。
在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个人电脑软件的发行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最初的8英寸软盘,到Apple II和IBM PC时代的5.25英寸软盘,再到3.5英寸软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始终离不开这笨重的“碟片”。
据说,Mac还在设计阶段,乔布斯就屁颠屁颠跑去日本,亲自和索尼谈判,就为了Mac初代能用上这3.5英寸驱动器。这要是没谈成,Mac是不是还得用上5.25英寸的“大方盘”?
Apple也曾有过双5.25英寸软盘Mac的打算,但显然,这脑洞最终还是被他们自己扼杀了。谢天谢地,要不现在收藏家们可就不好玩了。
后来,Apple还卖过800K和1.44MB容量的3.5英寸外置软盘驱动器。这玩意儿得通过Apple专用的接口和线缆,插到Mac的屁股上。想想那根线,那接口,真让人头大。
软盘?慢得像蜗牛散步,这谁用谁知道。早期的Mac用户,为了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切换,得不停地插拔软盘,那叫一个糟心!Mac的前三代产品,都是这么过日子的。
后来,Apple终于在Macintosh SE里塞进了第一块内置SCSI硬盘,同时还保留了一个3.5英寸内置软盘驱动器。至于某些后期的SE型号?它们竟然配备了双3.5英寸软盘驱动器,或者能让你后期再加一个。双盘时代?那得多“豪横”啊!
2019年,文章开头那张乔布斯签名的3.5英寸软盘,竟然拍出了8.4万美元的天价!这要是能卖个iPhone 15 Pro Max,得卖多少个啊?!
Apple格式化软盘:历史的遗留问题
早期的Mac,用的都是它自己那一套独有的软盘格式。一旦用Mac创建了3.5英寸的磁盘,在IBM PC上就根本读不了。这直接导致了两种电脑之间的文件传输,那叫一个“寸步难行”。
后来,总算有些公司良心发现,推出了像AccessPC这样的第三方软件,让Mac也能读取PC格式的3.5英寸磁盘。可喜可贺,但也只是解决了冰山一角的问题。
Apple自己也终于开窍,决定卖一款类似的软件叫PC Exchange。这东西最终被整合进了Mac OS,Mac用户总算能在Mac上读取PC软盘了。但问题是,这都什么年代了?
然而,想要把Mac上的文件弄到PC上?抱歉,依然是“难于上青天”。这种单向的“兼容性”,可真让人无语。

乔布斯签名是天价,沃兹尼亚克的签名,可能就没那么“值钱”了。
更糟糕的是,早期的Mac文件居然有两“叉”,一个存数据,一个存“资源”。Mac App里的资源叉,是用来构建用户界面的,但它也能存少量数据,以备不时之需。
问题是,如果往PC上“倒腾”这些早期Mac文件,资源叉往往会被粗暴地“剥离”,文件也基本就废了。这设计,简直就是自找麻烦。

看这老旧的Mac OS,也挺令人唏嘘的。
当然,也有软件厂商想出了办法。他们开发了Mac压缩工具(比如BinHex),能把数据叉和资源叉打包成一个压缩文件。这样就能在软盘上,或者通过网络,把文件复制到PC上。说白了,这都是为了弥补早期Mac文件设计不足的“补丁”罢了。
用MacDisk和现代PC,重新“挖坟”旧软盘:真的有必要吗?
据说,多亏了微软Windows上的一些小工具,你现在能在现代PC上读取老旧Mac的3.5英寸软盘了。这简直是“考古爱好者”的福音,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有啥用?
其中一个工具就是L&S Duhem的MacDisk。这公司还做了另外两个Mac相关的Windows工具:Mac2SFM和MacImage(据说用来制作CD和DVD)。听起来都是些“老古董”才需要的东西。
Mac2SFM还被“良心”地打包在了MacDisk里。真是“买一送一”啊,但送的,可能也是上个世纪的货了。
所有这些工具,都!是!老!的!32位应用程序,而且已经超过十年没更新了。那网站还说它们能在Windows XP、7和10上运行,Windows 11?抱歉,没提。这兼容性,简直停留在“石器时代”。
更“坑爹”的是,MacDisk只支持后期1.44MB的Mac软盘格式,早期的800K/400K格式?对不起,不伺候。这简直就是“部分遗产”继承大法,想完全还原?门都没有!
用3.5英寸USB驱动器访问Mac软盘:历史的倒退?
Apple大概在9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乔布斯在1997年回归拯救苹果那段时间,停止了在Mac上集成软盘驱动器。1998年发布的初代iMac,虽然内置了CD-R驱动器,但却没有软盘驱动器。这才是主流!
当时有些公司还卖外置的3.5英寸USB软盘驱动器,让用户插到新Mac上,继续读取他们的旧盘。这简直是“历史的倒退”,为了兼容旧设备,被迫去购买外置的“累赘”。

通用3.5英寸USB PC软盘驱动器,看着就没啥“科技感”。
如今,即使是某些外置的USB PC 3.5英寸软盘驱动器,也能在现代Mac上“勉强”工作。但要根据原始磁盘的格式,你可能会遇到各种读取问题。这兼容性,简直看运气。
对于最新的Mac,那些只有USB-C/雷雳端口的,你还得再买一个USB-C转USB-A的转换器(大概10美元)。为了读个软盘,还得准备一堆配件,这到底为了啥?
MacDisk功能:是“怀旧”,还是“折腾”?
在Windows电脑上下载和安装MacDisk?据说是“简单粗暴”,直接下载一个.exe文件,然后运行就行。听起来像是二十年前的软件安装方式。
MacDisk在Windows 10上据说“相当易用”,就一个主窗口、工具栏和几个菜单。你能在MacDisk里读取、写入甚至格式化3.5英寸Mac软盘。这功能,除了专业“考古”人士,谁会用?
它还有一些“酷炫”的“高级”功能,比如从现有的Windows磁盘创建新的Mac磁盘,甚至直接从Mac文件本身创建。这功能对于想把旧Mac文件导入到PC上的用户来说会有点用处,但如果那些文件本身就有问题,这功能也只是徒劳。更别说还能把一堆Mac文件打个包放到软盘上,再在Mac上读取。又或者可以创建.dsk文件,这可是Apple II和早期Mac电脑上一种“常见”的格式。
如果想看看MacDisk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可以去网上找一些视频评测,例如Tommy Ovesen在他的Arctic Retro频道上的那个《我给1990年的Macintosh Classic带来了生命!》。听这标题,就透着一股“情怀”风。
如果你非得在Windows上,包括Windows 11,用一种更“现代”或者说“商业”的方式来读取Mac磁盘,可以看看OWC的MacDrive(49.99美元,有免费试用)。这年头,为了一点“情怀”,花这么多钱,真让人“叹为观止”。
想找那些能在经典Mac上运行的旧Mac软件?去Internet Archive逛逛,或者找找Mac Orchard的网络软件。这些都是“老古董”们才感兴趣的。
想来一次真正的Mac回忆之旅?可以去The Vintage Mac Museum,那里还有不少有趣的文章和旧Mac资料。看来,这软盘驱动器,真的就只是“情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