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听说过“串子”吗?
这是一个颇具网络特色的词汇,了解它的人与不了解它的人,仿佛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
对这个词一无所知的人,可能难以理解网络社区中一些看似荒诞的现象。
但一旦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无论你常逛哪个社交媒体,关注哪类话题,“串子”的身影都无处不在,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比如,在虎扑的体育论坛,每个球队的分区里,似乎都潜伏着一批“串子”,随时有人提醒:“注意串子,名单如下”。
微博上的热点新闻评论区,也常常出现“串子”的身影,似乎所有争议事件,都少不了他们的推波助澜。
对“串子”一无所知的人会感到困惑,这到底是什么网络流行语?而熟悉“串子”的人则难以理解,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串子”为何物,莫非是不混互联网吗?
读到这里,你可能也产生了好奇,“串子”究竟是什么意思?
用八个字概括,“串子”的行为就是:反串出演,扮粉招黑。简单来说,就是伪装成某个群体的粉丝,发表一些极端、不理智的言论,从而败坏该群体的名声,引发其他人的反感。
这个词最早在电竞圈流行起来。例如,A 战队的粉丝假装成 B 战队的粉丝,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疯狂吹捧 B 战队,同时贬低 V、W、50 战队,以此来激怒其他战队的粉丝,并让路人对 B 战队产生恶感。
乍一听,“串子”似乎与喷子、黑子很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
我们可以用《西游记》来举个例子。
假设孙悟空的粉丝和猪八戒的粉丝都认为自己的偶像最厉害。八戒的粉丝说孙悟空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父母;孙悟空的粉丝则嘲笑八戒是猪头。这种互相贬低的言论,就是典型的喷子行为。
但有一天,孙悟空的粉丝突然开始到处宣扬“孙悟空不是取经路上最强的保障,猪八戒才是”,这种言论明显违背常理,其目的在于引导路人对猪八戒产生更大的恶意,这就是“串子”行为。
直接说脏话显得粗俗,阴阳怪气的影响力又有限。而“串子”则像一条搅浑水的鲶鱼,通过真假难辨的言论,搅动舆论,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在2025年的互联网上,“串子”如同病毒一般,迅速复制、传染,并蔓延到各个角落。
以游戏《原神》为例,这款游戏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但也吸引了大量的无脑黑和无脑粉。“串子”们正是利用了这种对立情绪。
直接攻击容易暴露身份,并遭到狂热粉丝的围攻。因此,伪装成粉丝,成为了更有效的攻击手段。
比如下面这位“串子”,他通过讲述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声称自己家境贫寒,但为了给《原神》氪金,不惜殴打父母、破坏家具,以此塑造《原神》粉丝极端恶劣的形象。
事实上,这个视频中使用的照片,早在百度贴吧 A-soul 吧里就有人发布过。
还有一些更加离谱的言论,例如“美国媒体表示不如原神”,“任天堂换汤不换药”,“任天堂常年抄袭行为”等等。
对于那些无法分辨“串子”的人来说,这些言论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无脑护,不仅会让任天堂的粉丝感到反感,就连路人也会对《原神》产生负面印象。
这些荒谬言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路人或不知情者看到后,产生“这很符合我对XX粉丝的想象”的想法。
过去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则变成了“有人的地方就有串子”。
无论是娱乐区、体育区、电影区、汽车区,还是科技数码区,都难以幸免。尤其是在足球和篮球社区,“串子”几乎成为了每日话题。
这些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类目的言论,通常具有两大鲜明特点。 首先,它们旨在挑起争议,引发他人的逆反心理。
在体育社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球迷,顶着自己喜欢球星的头像,发表支持“偶像”的言论。
然而,这些言论要么夸大事实,要么凭空捏造,其目的就是让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厌恶情绪。
如果夸大、造谣效果不佳,那么通过发表一些无脑言论,将竞争对手贬得一文不值,也是一种常见的引爆争议的手法。
其次,“串子”的言论往往缺乏论点论据,主要依靠情绪输出,因此成本极低。
过去想要抹黑华为,需要做大量功课,寻找逻辑漏洞,并组织严密的语言。但现在,只需要扮演一个极端的爱国分子,在互联网上到处刷“不买不是中国人”即可。
想要抹黑小米,只需要跑到保时捷的直播间,疯狂刷存在感。
想要抹黑电影《流浪地球》,只需要重复这几句话:“《星际穿越》的特效不如《流浪地球》”;“漫威拍的都是垃圾,不如国产”;“好莱坞大片不过如此”。
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内容,只要投放一个“串子”,一场网络混战便会立刻爆发。
那么,互联网上这种独特的“串子”生态,究竟是如何诞生并蔓延开来的呢?
“串子”滋生的土壤,本质上是不同意见群体为了争夺舆论主导权而采取的一种新型攻击方式,类似于热战中的谍战或无间道。
他们为了达到让对方阵营名誉扫地的目的,不惜牺牲自己,每天扮演脑残粉,发表极端言论。
价值观的对立是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而寻找情感表达、宣泄情绪则是主要的动机。
面对价值观的冲突,为什么不寻找有力的证据,对对方进行精准打击,而是选择做一个“串子”呢?
因为反串行为具有一定的识别门槛。首先,它通常避免使用脏话,因此可以绕过平台的审核系统;其次,这种反装忠的戏码,网络敏感度较低的人难以识别;此外,伪装成同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总之,“串子”的言论往往真假难辨,容易让双方阵营都误以为是对方派来的,从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有趣的是,随着反串黑事件的增多,“串子”这个标签也逐渐成为了粉丝群体清除异己的工具。
任何为群体抹黑的人,都有可能被打成反串黑。不仅对立阵营会攻击你,就连自己人也会指责你。大家群起而攻之,无论你是哪家粉丝,只要你的言论不符合他们的期待,就会被扣上“串子”的帽子。
为了争吵而费尽心思,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诞?
但更有趣的是,如果你经常活跃在互联网的前沿,就会发现许多发言根本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他们脱离了粉丝之间的论战,只是将“串子”作为一种取乐方式。
他们故意引战,并非因为自己是某家粉丝,而是纯粹为了挑起事端,引发双方粉丝的争论,然后躲在屏幕后幸灾乐祸,以此满足一种莫名的情绪。
这段话是不是反串呢?
如果没有被拆穿,就继续阴阳怪气;一旦被拆穿,就说是开玩笑。“串子”完美脱罪,而被骚扰的双方粉丝却一无所获。
例如,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些“串子”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然后将其归咎于《原神》玩家。
还有一种人,就是故意通过反串来博取流量。比如贴吧的米线山,他热衷于在各个贴吧发表引战言论,一度被网友怀疑是百度雇佣的热度专员,通过挑起争议来维持贴吧的热度。
同样以此出名的,还有门酱。
门酱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宣传”《原神》,他通过扮丑来吸引流量。黑粉看到后会说“果然是我想象中的玩家的样子”,路人看到他浮夸的表情和做作的演技后,也会平添一丝反感。
直到门酱多次出圈后,《原神》玩家才发现,这个人可能根本没有注册过《原神》账号。
总而言之,“串子”已经彻底成为了破坏网络环境的蛀虫。
表达厌恶需要引经据典、论证充分,但即便如此,也只是一个黑子。
表达赞美也需要谨慎,需要考虑赞美是否得体,思考每一个用词。赞美不够,那就不是赞美;赞美过度,那就变成了“串子”。
如今的互联网上,话题本身已经不再是讨论的主体,讨论的主体变成了黑子、串子、白子、乐子人。
或者说,互相攻击已经成为了永恒的话题。从体育板块的讨论中,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相比于各种认真严肃的数据分析、赛事信息分享,越来越多的帖子变成了:注意串子,鉴定串子,提防串子,千万不要被串子挑拨而互相攻击。
这也导致现在的网络氛围中,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在意的不是观点本身,而是你的立场。
至于互联网上发生什么,他们并不关心。
毕竟,“串子”,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下的只有一地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