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家手机厂商的新旗舰陆续登场,年底这波新机潮总算快要告一段落了,不知道各位对此批新机的看法如何?
实话实说,在这批新机发布之前,我的期待值可谓空前高涨。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今年高通和联发科推出的旗舰芯片——骁龙8至尊版和天玑9400。这两款芯片在性能和能效方面的表现都是顶尖的,尤其是提升幅度,在近几年中可谓最大,完全可以视为一次跨代升级。
事实证明,这些旗舰机的实际性能表现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在这几部新机上玩《原神》、《星铁》和《绝区零》,高画质模式下画面都能稳定保持在60fps,同时功耗更低,机身发热问题也显著减轻。
这意味着搭载这两款芯片的新机,随随便便就能“钉”上好几年。至少在性能方面,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它们会很快过时。
然而,有一个现象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注意到。
在今年发布的这批新旗舰中,虽然许多机型的售价上涨已成事实,但在某些核心配置上,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步。
这导致这些新机在某些方面的体验,甚至还不如上一代机型。
以影像性能为例,这批新机的影像变化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在影像上没有明显提升;一类是在某些方面有小幅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缩水现象;还有一类则是出现了明显退步。
例如小米15就属于第一类。与小米14相比,它仅仅在长焦镜头传感器上进行了一些升级,不过这颗新传感器的对焦和变焦能力的优化,实际提升不大。
但从传感器的尺寸和焦距来看,这一小部分提升几乎可以忽略。因此在实际拍摄体验上,与小米14的差别并不明显。
除了小米15在抓拍速度和出片率上有点进步外,我并没有感受到这两款手机在正式拍照场景下的显著差异。
甚至在特定拍摄场景中,小米14拍摄的照片其“徕卡味”反而更加浓厚。
>/滑动查看??对比样张
而在小米15中,这次终于将人像模式从小米14 Ultra引入标准版本,支持直接切换23mm、35mm、60mm和75mm等焦段,同时虚化风格可独立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代小米14的人像焦段与镜头的深度绑定,每个焦段都有特定的虚化风格,让用户没有选择的权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15在人像拍摄体验上算是有所进步。然而这种提升主要归功于软件更新,实际上可以通过OTA让小米14也获得同样的人像模式。
而对比第二类在影像上有退有进的机型,像小米15 Pro、Find X8、vivo X200、X200 Pro和一加13等机型都有出现。这次小米15 Pro虽然使用了潜望长焦,但我发现其拍摄体验还不如小米14 Pro上的直立长焦方便。
这颗潜望长焦的焦段是5X,在拍摄时直接从1X、2X跳到5X,这样的变换可能很多使用者难以适应。而且其最近对焦距离是30cm,拍特写时常常因拍摄距离太近导致相机自动切换到主摄。
当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每次都需要将手机移远或者关闭自动切换微距,但显然不如3.2X长焦使用起来更为便捷。
去年的iPhone 15 Pro与15 Pro Max因长焦镜头搭载的不一样而引发不少讨论,而今年小米也算是成功致敬了苹果。
另一方面,潜望长焦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远距离拍摄能力,但在低倍率变焦的时候,小米14 Pro由于焦段优势,边缘清晰度甚至还略强于小米15 Pro。
而在进行较高倍率的拍摄时,只有切换到10X甚至20X以上才能明显感受到潜望长焦的远摄优势:
此外,由于潜望长焦是通过棱镜折射光线实现的,因此在折射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光线量,这在暗光环境下的成片率并不理想,某些场景的实用性甚至不如上一代的直立长焦。这次的升级只能说是有得有失。
在vivo方面,X200 Pro同样出现主摄降级而长焦升级的情况。此前,vivo X100 Pro和X100S Pro均搭载1英寸大底传感器,而如今的主摄传感器却降级为更小的传感器,尽管新传感器的工艺和技术上有进步,镜头光圈也有所增大。
然而即便技术方面改进,基于传感器尺寸的限制,暗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不及1英寸传感器,解析力也略逊一筹,这种现象在显示暗光时尤为明显。
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vivo此次推出了与X100 Ultra相同的2亿像素长焦,这在各个Pro机型中算是个人特色。
而像vivo X200、OPPO Find X8和一加13等机型,也都换上了新传感器,但理论上的望远能力却未能超越之前的传感器。
这是因为这款传感器相邻的四个像素共用一个微透镜,导致长焦拍摄的像素损失较大。如果将这些新机与上一代的机型进行对比,拍出来的照片AI介入的痕迹普遍较明显,尤其是涉及文字的照片,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硬件不足则通过AI进行弥补,但由于新传感器在工艺制程上更为先进,动态范围更高、读取速度更快,长焦的抓拍能力确实有所提升,对焦时画面出现“拉风箱”的情况很少。
因此,近来这批新机纷纷开始宣传起了抓拍功能。特别要提的是,Find X8的超广角虽与小米14一样有小幅升级,但使用频率更高的主摄反而降级,传感器变小的同时光圈也有所缩小。
同为一个系列的一加13并未进行降级,Find X8与一加13在成像质量上则相差无几。实测发现Find X8在夜间拍摄时有些场景画面偏暗,放大后会有较明显的涂抹感,但Find X8的摄像头模组确实相对更薄,也算是一种取舍。
要说这次在影像上全面退步的机型,iQOO 13为首。去年iQOO给iQOO 12和12 Pro都配备了潜望长焦镜头。
不知是否因为这两台手机的全面配置影响到自家旗舰X100系列的销量,今年它主动“自废武功”,在新机中取消了这一重要配置。
包括主摄同样从原先的旗舰级传感器降级到中档配置,几乎是重新回到了中端性能机的定位,使得这款手机的竞争力大大降低。左:iQOO 12,右:iQOO 13
值得欣慰的是,它的起售价仍然为3999元,是这批安卓新旗舰中为数不多未涨价的机型之一。
在我看来,新旗舰在影像能力上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然而,谁曾想它们在影像这块要么与上一代基本持平,要么是在某些组件增加后,又在其他地方削减掉了部分配置,甚至有的机型出现了退步。
这种情况让人感觉“如鲠在喉”,期待新机能带来更强的影像能力,结果却是如此。
即便有厂商在硬件缩水的前提下通过算法优化使新机的影像能力提升,但要是将这套算法应用在更高规格的硬件上,岂不是效果更佳?
除了影像外,今年这批安卓新机在频段、快充和马达方面也存在类似状况。例如,某些机型舍弃了原本支持的N79 5G频段,厂商给出的理由是使用感知不大,增加了成本。
尽管现阶段N79这一频段的覆盖范围并不算广泛,使用场景相对有限,但厂商单方面替用户作决策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业内经典论调是: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简单来说,我至今未见到哪台新机是全面升级的,厂商各显神通,尽可能在手机上“闪转腾挪”。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今年包括手机芯片、内存和闪存在内,许多元器件的价格都袭来上涨。据了解,一颗骁龙8 Gen4芯片的采购成本大约在1700元以上,直接提升了生产成本。
根据钛媒体的报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类存储芯片的价格持续上涨,平均涨幅约30%左右:
在这一波新机发布前,多家手机厂商负责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供应链压力很大”,说新机不仅加量不加价,连维持上代的价格都相当困难。
这让众多手机厂商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坚持堆料,但价格随之水涨船高,可能会失去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二是在用料和配置上进行取舍,尽量保持价格不变或小幅上涨,但这必然在体验上造成妥协。
显然,许多厂商选择了后者。
如果你问我这批新机是否值得购买,我会说,如果你是几年前使用的旧手机,值得购买。毕竟新机每年都会进步,性能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而在电池、屏幕和AI等方面,这批新机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亮点。
最近大家应当感受到了,去年5000mAh的电池就可算是大电池。然而今年的新机如果电池容量没有达到5500mAh,就不好意思上桌了,续航提升后,充电速度稍慢也可以接受。
这些新机的屏幕方面也有显著变化。边缘容易产生偏色、误触的曲面屏幕已被淘汰,经典直屏重新回归,令直屏用户欣喜,具备美观与实用性的等深微曲屏也开始普及。不得不说,采用等深微曲屏后,手机的颜值真是提升显著。
至于AI,现如今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家的AI大模型,且在系统中集成了一系列基于AI的实用功能。尽管目前外界称这些手机为“AI手机”似乎还有些早,毕竟很多功能仍处于开发阶段。
但通过新芯片提供的强大AI算力以及不断演进的多模态大模型,今年我见到不少厂商正在过渡,从提供简单的AI工具到实现系统级AI,AI已经能够帮我们点外卖。
这让我感觉距离真正的“AI手机”时代又进一步,未来充满希望。
总的来说,选择手机时关键在于厂商的能力,能否提供与价格匹配的体验,同时也需要评估手机的短板。
正如世上没有完美的手机,但我们总能在多方面的衡量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
若是你还未找到,那或许是这款手机的价格尚未合适,等几个月再入手也未尝不可~